名师大牛解读“被需要”

2018-06-07信息快讯网

名师大牛解读“被需要”-信息快讯网

今天上午11:30,2018年上海高考语文科目打响结束铃,最后一题作文,题为: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什么是“被需要”?如何破题?此题的精妙之处如何体现?在作文题目公布后的第一时间里,本报记者联系了几位学者教授对“被需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黄玉峰:

名师大牛解读“被需要”-信息快讯网

今年的考题,要写偏很难,相信学生在审题上没有什么问题。而文章能否写出比较高的立意,那就因人而异了。

我们的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带着怎样的心态,这就是今年这道作文题要大家思考的。如题目所言,在关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也有一种“被需要”,体现自我价值。过去我们很多高考作文题目,都引导学生关注外部世界,今年很明显,是关注自己的内心,要在哲学层面作出反思:人活着是为什么,一个人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可以说,这道题目书写空间很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但是能否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考,文章的气度就体现在学生的个人价值的思考上。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杨俊蕾:

名师大牛解读“被需要”-信息快讯网

今年的题目可以说不偏不怪,在命题上不为难学生,也不单薄,可以说是一道很好的高考作文题。高考承担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而高考作文也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即对学生的价值观的考察。今年的作文题,从自身需求满足,到引导学生思考“被需要”,这当中有一个层层递进关系,也有哲学辩证法在其中。学生除了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如何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成为未来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建设者,这道作文题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实际上,命题看,今年上海作文题和法国高考题所倡导的关注内心,对生命进行深度思考的理路是有异曲同工的效用。此外,我之所以说今年题目出得好,还因为它实际上很隐秘地回应了目前社会上的一些现象,让学生关注社会。比如,如何看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社会上有一种不自觉的冷漠,年轻人怎么想?在我看来,今年的题目不容易被套题,也无法被预测,写作高下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相关。

同济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张轮:

名师大牛解读“被需要”-信息快讯网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出得很好。首先,它传递出了一个信号或者说体现了一种趋势: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中学的语文教育中结合三观教育。以前,语文教育可能是训练文字本身,但这并不能代表语文教学的全部。语文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的文字水平,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水平。其次,它也给考生们提了一个醒:除了磨炼知识技能完成高考之外,还要不断磨炼自己,尤其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这一届高考考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对于他们来说,如何摆脱“以我为主”的思维模式,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公共价值体系,并有所贡献呢?这个作文题目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最后,“被需要”的作文题目在中学生乃至青年人当中反映和倡导了一种社会思潮。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个人价值的体现一定是体现在社会价值和群体价值之中,如何理解个人的发展、社会的期许在社会交往中的定位,如何将个人价值的体现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