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间故事】​看得真、想得开的杨了公 ——那些名人背后的松江记忆

2018-06-08信息快讯网

【云间故事】​看得真、想得开的杨了公 ——那些名人背后的松江记忆-信息快讯网

他的人生虽算不上辉煌,却因率真而洒脱,又因洒脱而灿烂。读《松江人物》杨了公生平传记,感悟洒脱是一种看得真、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的淡然释怀心境。正所谓放不下的人,处处是迷途;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若问松江杨了公又是如何看得真、想得开,且要从他一雅、二耿、三傻、四俗、五怪兼而有之的言谈举止说起。

说他雅,弄笛颐园曲悠扬。杨了公(1864~1929),本名杨锡章,以号行,家住松江南门内集仙街。他从小爱读书,经童子试后取得秀才资格,但因省试不利,便跟随松江宿儒杨古酝学诗、古文、钻研训诂,苦练书法。所以,杨了公在诗文联语和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柳亚子组建南社后,杨了公是南社会员中的松江前辈。民国十年前的一天,南社会员雅集于松江颐园,杨了公为演唱昆曲的义子、南社后起之秀朱鸳雏吹笛伴奏。笛韵悠扬,颐园花草为之摇曳,连鱼虫也欣欣然也。

【云间故事】​看得真、想得开的杨了公 ——那些名人背后的松江记忆-信息快讯网

说他耿,义薄云天放胆行。杨了公是个富有正义感的文人,四十岁后以岁贡出任宝山县学训导。好不容易得来的饭碗,就因他状告松江知府戚扬贪赃枉法被革了职。他本想,知府贪赃,告到巡抚那儿,贪官必遭严惩。可他哪里知道,巡抚大人暗里收了知府老爷的好处,故拿他开刀,也就自然而然了。由此,他对清末官场之黑暗有了切身的体会。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杨了公袖子一甩,扬长而去,回到了松江城里。

【云间故事】​看得真、想得开的杨了公 ——那些名人背后的松江记忆-信息快讯网

说他傻,云间了公了不起。杨了公回到松江后干了件许多人可能想做但一般不会真正去做的事情,自费创办孤儿院。享誉松江“二雏”(姚鹓雏、朱鸳雏)之一、自幼是个弃儿的南社后起之秀朱鸳雏,就是先由朱氏拾得后认杨了公为寄父的。杨了公开办孤儿院一事在当地传为美谈,他为此很是得意,提笔写成一幅诙谐幽默的对联:“革去宝山县学正堂,升迁孤贫儿院校长”。从此,他有了个傻得可爱的称谓“孤儿之父”。他为了贫困无依的一群孩子耗尽家产,且生怕小树太嫩,缺少呵护,刻下伤痕,成年累月地守着孤儿院的一棵棵小树长大,虽然家财空了,但心愿了啦,故自号“了公”。

【云间故事】​看得真、想得开的杨了公 ——那些名人背后的松江记忆-信息快讯网

说他俗,做官无趣卖文去。清宣统三年(1911)11月6日,松江在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公元1905年加入同盟会的上海人钮永建任松江军政分府都督,启用杨了公为参谋部长。钮永建追随孙中山,北伐胜利后出任江苏省主席,举荐杨了公出任奉贤县长。这等官运多少人梦寐以求,但答应上任的杨了公,看重的是情义,钮永建一向器重他,他感到盛情难却。其实,他心中流的仍是旧式文人的血,最是难忘早年同在“丽则吟社”的诗友奚生白,即便是升任一县父母官,也要拉上当年诗友相伴左右。县衙内,月光下,他俩常在一起喝酒吟诗,吟花弄月,倒是化解了不少官场寂寞。“这两个书呆子搅合在一起,能成何事!”宝山县令何某以为杨、奚二人,不善庶政,敷衍公事,诗酒陶醉,便讽刺道:“了公公不了。”杨了公听后配了一句下联:“何令令如何?”意思是,咱俩平起平坐,你又能把我怎么样!文人傲骨是真,但杨了公另有自我表白说:“书生作吏,如坐针毡,罗掘皆空,补苴无力”也是真。坐在县太爷这把椅子上的杨了公,感到浑身不自在。与其受此折磨,不如快刀斩乱麻,一了百了;上任仅数月,杨了公一纸辞呈谢恩,走人。辞别县衙前,他在衙内厅堂中悬挂一联:“此去未携一拳石,再来不值半文钱。”辞官后,杨了公寓居上海,以卖文、卖字为生。

【云间故事】​看得真、想得开的杨了公 ——那些名人背后的松江记忆-信息快讯网

说他怪,自登讣告人健在。1929年3月5日,杨了公病逝于上海寓所,享年六十五岁。这是其真实作古的日子。但许多人以为他早在十几年前就死了。因为1917年报上登出一则消息说:“了公于正月二十一日子时无疾而终,其时独宿空房,家中人全然不晓,但见枕边有‘二十一日子时死’七字,并有自挽联云:‘哀哀孤儿,又弱慈父一个;寥寥吊客,只有词人两三。’今日是二十日,准否尚未可知。”表面上看,这是杨了公自导自演的一场恶作剧,后来知道真相的人都以玩世不恭而论之。若深想一层,又似乎听到一个孤独的老人,用死讯在向社会发出深沉的呼唤。这则讣告,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老人没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唯一的希望是,我把你养大,你陪我变老;不要等到阴阳两隔,我在里,你在外,才捶胸顿足,悔之已晚也!所以,要尽孝,须趁早!

来源:“人文松江”微信公号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