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

2018-06-11信息快讯网

他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信息快讯网

▲潘序伦像

研究中国现代会计史,有一个名字值得永远铭记,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的潘序伦。是他,以仁者的担当、勇者的无畏和智者的拓展,为中国的现代会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人们最早感受到了现代会计的魅力。作为中国学术界、会计界一代耆宿,潘序伦先生的生平事迹波澜壮阔,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名字将与立信会计事业一起载入中国会计发展史册和现代教育史册。

为纪念潘序伦先生125周年诞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成立90周年、立信会计出版社成立75周年,我撰写的《潘序伦传》获选列入2017年度上海市重点图书,已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

他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信息快讯网

▲《潘序伦传》

1919年潘序伦破格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于1921年提前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和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是当时中国仅有的在美国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几个人之一。

1924年秋,潘序伦回到祖国,先后在国立暨南大学、上海商科大学等校任教,致力于引进并传授西方先进的会计知识与技术。由此开始,潘先生一直从事会计事业,达60多个春秋,成为中国现代会计学界的泰斗。

上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国,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用毛笔书写的那种上收下支、科目颇为简略的中式簿记,已不适应日趋繁复的财务活动,会计革新在当时已势在必行,潘序伦先生决意推进这一工作。他在1927年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后借用《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其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以公正服务、建立信用为宗旨。他在业务活动中特别注重信誉和公道,再加上他学兼中西,因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迅速在社会上确立起良好的声誉,承接的各类业务量大增。自1939年始,潘序伦在桂林、重庆、南京、广州、天津等地设立了分所。

潘序伦在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初期,就深深感到要革新会计制度,非训练专业会计人员不可。为此,他一面创立会计学校,一面印行《立信会计丛书》,把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开展会计师业务、编辑会计著作教材三者融合起来,为以后形成学校、事务所、出版社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立信会计教育事业,是从潘序伦1928年在事务所内开办簿记训练班开始的。后来训练班正式改为立信会计补习学校,校址设在上海市河南路吉祥里。由于教学认真,讲究实效,注重实用,适应了社会需求,学校招收人数逐年增加,班级与学科不断扩大。为满足外埠青年学习会计的强烈愿望,潘序伦又创办了立信会计函授学校,函授学员很快遍布全国,远至港澳及南洋一带。同时,北京、天津、广州、南京、重庆、兰州等不少省市及香港地区,经潘序伦的全力支持,先后办起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立信会计学校,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扩大了培养会计人才的基地和立信对全社会的辐射力。

1937年,潘序伦与事务所同仁决意创建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培养既精通业务又具有管理能力的高级会计审计人才。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的成立,使潘序伦创建的立信会计教育事业形成了包括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立信会计函授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以及后来成立的立信会计高级职业学校在内的兼备大专、中专、职业补习教育在内的完整体系,并对提高立信会计事业的整体层次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早在成立立信会计补习学校之初,为了适应教学需要,潘序伦组织事务所里有学识和经验的同仁编写了 《立信会计丛书》,委托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在重庆期间,潘序伦在担任学校董事的王云五的支持下,从商务印书馆收回了版权和纸型,与生活书店合资,于1941年6月成立了“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潘序伦出任社长。图书用品社继续出版 《立信会计丛书》,并编过一套包括财政、金融、保险、贸易、统计、计算技术、企业管理等内容的《立信会计丛书》,以及会计账簿表格单据等。至此,潘序伦精心筹划、全力开拓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各级各类学校、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新格局正式形成了。

经过60多年的风雨历程,凭着潘序伦坚韧不拔、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和立信同仁的齐心协力,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内外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和广泛的业务联系,立信会计各级各类学校先后共培养了10多万会计人才,其中有不少校友卓有建树,被公认为会计专业方面的知名专家和学者。经潘序伦主持编辑的《立信会计丛书》,先后出版专著、教材 300多种,累计印刷发行800多万册,其中有多种被列入当时颇负盛名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

潘序伦一生著作逾千万字,专著(包括译著)30多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代表作有 《公司理财》《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会计学》《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会计名词汇译》《基本会计学》等。其中,有的著作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当年潘序伦先生创办立信会计事业,其倡导的诚信为本的文化理念,既是会计行业的核心道德理念和职业准绳,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值得我们继续学习和发扬。


作者:罗银胜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周怡倩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