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社区,上海公安打造平安上海牢固“基石”
“我都八十多岁了,要是没有这个‘新式武器’,说不定哪天就要闯大祸了!”家住徐汇区田林十二村的李奶奶望着被检查出来的卫生间裸露电线感慨道。正是徐汇分局社区智能报警装置,提示了李奶奶家中存在漏电情况。社区民警带领专业人员上门排查,立即将安全隐患就地排除。
社区是城市最基本的单元,社区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直接影响市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近年来,上海公安机关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全面深化社区警务改革,积极推进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织牢安全防范宣传大网,从社区这一城市“细胞”入手,打造平安上海的牢固“基石”。
推动社区警务与社区治理融合衔接
上海公安机关大力推行社区警务改革以来,已有3075名党员社区民警兼任居(村)委副书记,有效推动了社区警务与社区治理工作的融合衔接。社区警务改革把民警下沉到最基层,最能与人民群众广泛接触的社区,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中着力精耕细作,实现民警以社区为家、与百姓为伴的服务理念。
静安公安分局大宁路派出所延峰小区专管民警吴晓兰,在社区警务改革伊始,就肩负起“吴书记”的重任。他以居委副书记的身份,积极协调物业公司,合理设置社区监控探头的方向,加装道路夜间照明设施,没多久就破获一起小区内多辆机动车被划案件。居民们得知破案过程之后,纷纷对年轻的“吴书记”交口称赞:“吴书记坐镇小区,我们居民的安全感更强了!”
此外,虹口分局党员社区民警兼职居委会副书记比例已达100%,辖区共有68个居委会连续2年无入民宅盗窃案件发生。普陀分局以党员社区民警入职居(村)委为契机,针对小区停车难等居民意见集中、反响强烈的问题,依托居委会、业委会等资源力量实施惠及民生的停车位扩建工程,受到社区群众广泛赞誉。
全上海多了3000多名“警察书记”,这样的社区警务改革,施力于社区这一城市“细胞”,解决与市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问题,积极构建与社区治理高度融合的现代社区警务机制,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应用信息化手段让群众少跑腿
为让服务更贴心、更细致,上海公安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通过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做到让社区群众“最多问一次,最多跑一次”。
6月5日,赵大爷来到长宁区虹仙居委,在“警务民生服务平台”终端机上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惊喜地发现几天前报警的盗窃案件已经告破。
社区民警刘海清告诉记者,像这样的终端机,长宁全区187个居委会共安装了282台。通过接入市局门户网站“阳光警务大厅”数据,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查询案件、咨询政策。
目前,全市已建成市局、分局、派出所三级网上“阳光警务大厅”,开放办案进展情况网上查询平台,提供公开查询案件400余万起;在市政府网上政务大厅接入68项公安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一口办理、一次申请、一码查询、一站反馈”。
为了让群众感受到身边警察时时处处守护平安,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积极依托互联网社交平台,进一步拓展警务活动空间外延。其中,奉贤公安分局探索开发了“奉贤民警e家”微信小程序并投入运行,逐步形成集宣传、服务、管理、举报、咨询、测评、评价等配套功能于一体的微信社区。自今年3月份试运行以来,平台累计访问用户11.35万余人,并以每日300—500人的速度递增;期间,开展互动1.2万余次,回复民众求助咨询379条。
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提升全民安全意识
上海公安机关立足社区这块宣传阵地,在市民群众中推广普及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以及其他侵财类犯罪的常识和技能,全面提升市民群众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等社会公共安全领域的尊法守法意识、风险隐患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努力实现安全防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可防性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为例,通过全民安全意识的提升,今年5月电信诈骗既遂数同比下降了3.5%,防阻金额同比上升了8.8%,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此外,上海公安机关积极开拓宣传工作思路,将眼光从单一的社区内部放大到区域社区生活圈,通过挖掘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推行了电影院宣传模式,有力提升了全民安全意识宣传的覆盖面和实效性。自2018年春节前启动试点以来,嘉定分局的三家派出所已协调辖区电影院播放宣传视频片1000余场次、涉及观影群众3万余人次。
公安机关还将社区防范宣传平台从线下向线上发展,推进“微信警务室”建设,由社区民警作为群主,市民群众通过读取每位社区民警专属二维码进入警务大厅,实现与所属社区民警一一对应的绑定关系,微信警务室逐渐成为了群防群治力量的集结点、防范宣传的发布点。以今年5月为例,全市各基层派出所依托微信警务室等新媒体手段共推送宣传微文2770余条,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作者:何易 忻文轲
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朱伟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