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填报高考志愿时,千万别担心“浪费分数”
今天上午10点,2018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秋季招生综合评价批次志愿开始填报。对于昨晚刚刚获知考分的高三学子们而言,高考结束后最纠结的时刻到来了。
填报志愿究竟是听从内心还是听从父母、听从考分?在分数、学校、专业间犹疑不定的你,不妨先重温一下清华大学教授致小笔友的这封信吧。
晴晴小友,
展信佳。
自高考结束,我们就报志愿的问题有过一些断断续续的交流。
在分数揭晓之际,填报志愿这件事也将要由讨论的范畴转换到执行范畴。作为一个“酷叔叔”,我知道,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祭出一句”follow your heart”,才是维持人设的正确方式。
然而,翻看我们的聊天记录之后,我并不确定你是否真的能从中找到真正有用的信息。所以,接下来,我打算用”一封信的时间“,扮演一次你不甚喜欢的”唐僧“,唱一段”ONLY YOU”,念几句的”紧箍咒“,或者,还会讲几句形而上的大道理。
“ONLY YOU”
填报志愿,本质上是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也就是说,基于志愿来对学校和专业进行选择。
志愿,在我看来,是志向和愿景,包括但不限于将来想做什么样的工作,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或者,更形而上一些,是对人生意义的自我界定。
“选择”,是一个双向动词,选择的对象如“学校”“专业”等固然不可或缺,“选择”这一行为的实施主体更是不容忽视,“选择”结果最终取决于主体,也主要对主体产生影响。
无论是从“志愿”还是从“选择”的内涵看,填报志愿、选择学校专业这件事情,都应该由你来作主,也只有你能作主。
志愿是你的志愿,未来也是你的未来。人生的意义是需要你自己努力倾注进去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别人可以预先为你规定好的。
晴晴,我知道你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一直以来,都跟随父母的指引,认真努力地前行。你也告诉过我,习惯了父母的“引路”,再加上学业的繁忙,其实并没有认真而严肃地考虑过自己真正期待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如果真要自己选择,很害怕会将这件最为重要的事情搞砸。
先谈谈“搞砸”吧。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到一批80后新锐企业创始人,他们的大学教育背景很多样:51talk的黄佳佳是清华的日语专业毕业;好未来的张邦鑫本科念的四川大学的生物系;VIPKID的米雯娟则根本没有参加高考,高中就辍学和舅舅一起去打拼。站在18岁的时候来看,他们未来的发展也许有天壤之别。但是时光荏苒,兜兜转转,到了35岁左右,他们都成为了网络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
站在你现在的人生阶段来看,什么样的大学、专业确实很重要,但把时光的轴线拉长,其实它只是你人生的一个小小的参数,会对未来有一些影响,但并非决定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个参数是可调的。
这几位80后企业家的经历,并不是一个通用的路径,但它能让你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你不需要在人生的这个节点上以他们为榜样,但当你因为对失败的担忧而止步不前时,希望他们能成为你的勇气之源。
晴晴,还记得你小时侯到我们家玩,总想去拿那个高桌上的糖果,但那时候你太小,怎么也爬不上去。起初,你会央求大人们把你抱上去,长大一点之后,你学会了踩在凳子上往上爬。
你谈到对于未来的迷茫,说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是什么。这是正常的。身体的成长需要过程,心智的成熟也一样。关键在于,这个过程中,面对困难时,你是选择“让大人抱”还是“踩凳子”。就填报志愿这件事来说,那就是在你不确定“志愿”的时候,是让父母帮你决定,还是和父母、师长探讨后自己来决定。
决定权在你,但我希望你能选择“踩凳子”。身体的成长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但心智的成熟需要一些必要的磨炼,“踩凳子”是踏出第一步的有效方式。
紧箍咒
“紧箍咒”还有个名字叫“定心真言”。当孙悟空偏离“佛性”时,唐僧便会念上一回,来约束它的“野性”。我要念的“紧箍咒“,取的是“定心”而非约束之意。
填报志愿这件事,只有你能够主导,主导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想怎么选择就怎么选择,而是说,你在选择时,可以参考外在的信息,但不能让这些信息代替你选择。你需要的是借助“凳子”来爬到桌上,而不是把凳子举到桌上。
从师长那儿你可以获取一些非常有用的信息和建议。和父母一样,他们关心你的成长,希望用自己的经历、经验、知识和资源,帮助你在这个关键节点上作出一个最完美的选择。然而,在接受这些真诚的建议和意见之前,一定要记得先确认,你和师长们对于“完美选择”的界定是否一致。
我做了很多年的创新和战略研究,看到了很多曾经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逐步走向衰落。在我们出的那本新书《战略节奏》里,我们分析了一些大企业失败的原因,发现它们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做错了什么,相反,是因为企业的管理者按照过去的经验做出了正确的决策。而这背后的根源在于,这个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连变化本身也在变化的“紊态”了。过去的经验能带来深刻的洞察,也有可能成为束缚思想的枷锁。
所以,认真的考虑来自师长的意见和建议,但不要迷信,更不要盲从。
虽然我自认为在心态上与你是同龄人,但这似乎也不足以将我从“师长”的范畴里排除,这就有了点悖论的意味。然而,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我念“紧箍咒”,是希望帮你“定心”而不是用来约束你。包括我在内的师长的建议和意见,就好像是捕鱼的荃,指月的指,在你得到了鱼,看到了月亮之后,就尽可将其忘记。
需要忘记的,还有高考分数。你或许能够理智地对待师长的建议,但却很难不受分数的“操控”。
“分分皆辛苦”和“过期清零”的特点,使得高考分数受到的珍视程度甚至超越了有些考生对理想的执着程度。对于那些志愿还不甚清晰,对未来仍有些迷茫的考生而言,分数甚至可以成为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唯一标准。
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分数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参考因素,但在我看来,其作用只是为考生的选择划定一个区域,仅此而已。
晴晴,一定记住,不要把分数当作购买力,更不要让分数成为你选择的包袱,甚至替代你来作出选择。你可选择的范围,确实取决于分数,但你应该选的,不是“可选”里最“不浪费分数”的,而是“可选”里你最“想选”,最符合你志愿的。填报完志愿,结果出来之后,就彻底地忘掉分数吧。不要让对分数的珍视影响到你填报志愿,更不要让它影响你后面的人生。
理想照进现实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理想吧。
在《战略节奏》里面,我们讲到三种取得了持续成功的企业:一种是农耕者,一种是狩猎者,还有一种是圈地者。农耕者企业聚焦于一个产品市场,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战略应对,发展不同的关键能力;狩猎者企业凭借着独特的优势,在不同的产业之间迁徙;圈地者以自身储备,同时涉足好几个产业。这看起来和我们要讨论的问题似乎相去甚远,但我还是想就地取材,用这三种角色来和你谈谈理想与现实的问题。
在填报志愿时遭遇的“理想与现实”二选一的困境,简单来说,是这样一种状况:自已喜欢但未来收入或社会声望低的专业和自已不喜欢但未来收入或社会声望高的专业,选择哪一个?
你可以选择理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做个农耕者: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辛勤耕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持续更新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在自己的领域中做到极致。行行出状元,每个领域内最杰出的人才,不仅有可能跳出行业特性的制约,还有可能打破大众对行业的成见。
你可以选择理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做个狩猎者:深入地学习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了强大的专业能力之后,去寻找需要借助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的领域。
在理想和现实的鸿沟被填补完成之前,无论是农耕者还是狩猎者,都不知道这道鸿沟有多宽,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填补完成,甚至有可能在有生之年都无法完成填补。这就需要足够的定力——源于对所选专业最真挚的热爱,以及坚强的后盾——源于家庭的经济及精神支持。
如果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那么,就做一个圈地者吧:选择那个不喜欢但未来收入或社会声望高的专业。但是,不要放弃理想,可以在学好所选专业的同时,辅修或者自学理想的专业。等上面提到的两个条件具备其一时,再决定是否要转变为农耕者或狩猎者。
我是一个扎在生活里的中年人,但仍会不时仰望星空。我也希望你和其他的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以向现实妥协,但不要扔掉理想。
最后,送给你一句话吧:“要想作出在事后看来无懈可击的选择是非理性的,因为事情的发展永远有无数种可能性。你就满足于一个适合你的’好答案’吧。”
永远的酷叔叔:恒源
文:朱恒源 (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副主任/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战略节奏》作者)
编辑:沈湫莎
责编:任荃
来源:in大学(indaxue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