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精准保胎:聚焦母胎健康,从源头终结习惯性流产

2018-06-29信息快讯网

免疫精准保胎:聚焦母胎健康,从源头终结习惯性流产-信息快讯网

大会主席、中国免疫学会生殖免疫分会主席、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院长李大金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又见红了!”怀孕两个月的准妈妈倪女士忐忑不已,这已经是她八年来第六次怀孕,此前五次都因为早孕期见红让她与母亲这一社会角色擦肩而过。这一次,倪女士慕名找到了上海市红房子妇产科医院李大金教授。一番检查过后,李大金判断倪女士习惯性流产与免疫因素有关,根据其个体情况,李教授运用了以环孢素A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两天后,出血量明显减少,一周后,血液中的β-HCG指标等值都接近了正常,B超检查提示有正常发育的胚胎。几个月后,好消息传来,倪女士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女婴。

孕早期见红,究竟是回家卧床保胎还是到医院寻求帮助还是顺应自然规律、优胜劣汰?记者从今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承办的“中美联合生殖免疫大会暨第38届美国生殖免疫大会暨第六届中国生殖免疫大会”上获悉,随着生殖免疫学的发展,针对免疫因素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免疫精准保胎方式正使得越来越多的习惯性流产患者从中受益。

早期干预,阻断习惯性流产可能

流产是妊娠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大约在50%。而在这其中,同一对夫妻连续发生过两次或两次以上流产,就被认定为习惯性流产,占自然流产数的1%-5%。近年来,在生活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环境以及高龄二胎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这一数字正不断上升。不容忽视的是,研究发现,这部分人群中80%以上都与免疫因素有关。

对此,如何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检查、找出背后的免疫根源、在早孕期乃至备孕期便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母胎免疫耐受作一直备受关注。

通俗地说,胚胎对母体而言是一种“异物”,当母体非但不排斥这个“异物”,反而触发一系列机制来保护胚胎并促使其发育时,妊娠才得以顺利完成。研究发现,正是母胎界面功能细胞及细胞因子相互协调作用,才使得母体形成了有利于正常妊娠的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微环境。科学家们据此从不同角度解析母胎免疫耐受这一复杂的生命现象,它不仅为妇产科某些常见疾病如反复自然流产、子痫前期等发病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平台和切入点,还将为移植免疫学、肿瘤免疫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目前,我们致力于寻找习惯性流产的早期预警靶点,从中为早期妊娠失败的提前干预提供可能。从患者的角度来说,一旦诊断为习惯性流产,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接受早期干预,以提高妊娠的成功率。”李大金教授介绍说。他所带领开展的“母胎免疫调节”的研究发现,围着床期干预协同刺激信号,有助于最终改善自然流产模型的妊娠预后,为反复自然流产的孕妇及家庭带来了希望。

免疫保胎更需“精准度”

在常规保胎治疗中,众多的治疗手段往往让人莫衷一是——黄体酮保胎对免疫原因的习惯性流产有效吗?针对血凝素高需要采取肝素治疗吗?封闭抗体缺乏或者胚胎滋养细胞功能不全是环孢素A的使用指征吗?如果血小板聚焦率高或者自身免疫性抗体高是否要使用阿司匹林?这些疑问,不仅让一知半解的习惯性流产患者迷雾重重,甚至于连临床医生有时也会陷入困境。而事实上,对于免疫因素导致的习惯性流产,准确合适的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都是十分恰当的干预手段。

“我们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全面、系统而又个性化的反复流产病因筛查、诊断和治疗及孕期母胎监测方案,”李大金介绍说,“依据病因精准地开展针对性治疗,往往会使得事半功倍。”

比如作为免疫抑制剂的环孢素A在治疗习惯性流产中的创新性应用使得无数患者获益,而临床使用的规范性也需要把好指征关。例如,在尽可能排除染色体异常、母体肿瘤、内分泌失调、生殖道感染等各种导致胎儿出现异常的可能后,环孢素A才允许被使用,而在使用过程中,还需进行严密的监测以确保安全。采用免疫精准保胎方式,李大金教授团队每年接诊复发流产患者八万余人次,总的治疗成功率在85%以上。

作为一门现代生殖医学和免疫学交叉形成的新兴学科,生殖免疫学的兴起为习惯性流产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而本次大会是国际生殖免疫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品牌论坛——美国生殖免疫学会首次与中国生殖免疫协会强强合作,也是美洲免疫生殖大会第一次走出美洲,走进亚洲。与会专家一起围绕“生殖免疫与母胎健康”这一主题围绕母胎界面免疫调节、生殖内分泌-免疫-代谢调节网络、粘膜免疫与微生态、男性不育与免疫、生殖免疫相关疾病、祖国传统医学在生殖免疫相关疾病中的应用等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为生殖免疫研究打开新的思路、为习惯性流产等生殖免疫相关疾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作者:记者陈青 通讯员沈艳

图片: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提供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