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成功研制全球首例“淀粉塑料” 他带领团队攻克世界环保难题

2018-07-12信息快讯网

糖果“塑料盒”可以降解,五彩缤纷的快递“泡沫塑料”可以吃进口中,药物胶囊有了成本低且安全无害的替代品……专注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研究的余龙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并产业化了全淀粉可生物降解材料,在业界获得“starchman”(淀粉人)的美誉。37年前,他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3年前,他从澳大利亚以广东省创新团队带头人回到母校,继续拓展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应用,并担任“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在华南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夯实研发平台,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的新空间。

触类旁通:首次成功研制出“淀粉塑料”

余龙1977年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工作几年后赴澳大利亚留学,成为当地第一批获得该国国家奖学金的海外留学生。不到3年时间,他便获得了莫纳什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将研究方向定位在天然高分子改性加工领域,在用淀粉替代塑料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被业界誉为“淀粉人”。

“搞科学思路一定要广,要善于引而申之,触类旁通”等理念,一直贯穿了余龙的职业生涯。在澳大利亚科学院工作期间,他主攻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的研制。

初期,余龙对淀粉的结构、流变性能、热性能做了大量研究,但一直未找到对淀粉分子进行改性以防止变脆的有效方法。而与其合作的一位研究员无意中提供了一条有益线索。原来,番茄酱在制作过程中同样遇到类似问题:如果番茄酱黏稠度不够,就会与水分离,番茄酱会沉淀在调味瓶底部;假如番茄酱里的淀粉太黏稠就会结晶变成胶体,这样番茄酱又难从瓶子中倒出。在食品行业,这一难题已通过特殊化学手段解决了。余龙听说后,立即参考番茄酱的加工工艺和改性方法,研制出了降解包装材料中稳定淀粉属性的新方法。2006年,他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研制并产业化全淀粉可生物降解塑料包装材料。在这项创新成果的技术支持下,一家生产可降解包装材料的企业诞生了,该企业生产糖果、饼干和巧克力等食品的内包装,如今已在伦敦上市。

专注研发:新材料能“吃”能“玩”还能用

从澳大利亚科学院回到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后,余龙又陆续开发出全淀粉可生物降解的快递缓冲(泡沫型)包装材料、药品胶囊、环保型保水缓释化肥包裹物等国际新型产品。

在余教授的实验室里,放着十多个透明袋子,里面装着一颗颗五颜六色的小圆柱体。这些材料既能吃,又能玩,还能用。近几年,中国的快递业发展迅猛,在运送快递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使用缓冲(泡沫型)包装材料。以石油基塑料泡沫为主的缓冲包装,为环境保护带来了极大负担。余龙利用其独创的“全淀粉可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工艺,和自主研发的加工装备——反应型挤出加工体系,制造出全淀粉、可降解的环保缓冲包装材料,同时对传统发泡装备进行小型化和智能化设计,极大地降低了运输和贮存成本。

余龙解释,普通的泡沫塑料中98%是空气,运输时占据的空间大、成本高,一个大货车运输过程中装的绝大多数是空气。而研究团队将原来的巨型发泡装备重新设计成售价只需要6万多元的小机器,提供发泡前的颗粒原料,这样生产商可以根据需求,随时随地发泡使用,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定范围的送货半径。他进一步说明:“由于这种材料完全由淀粉制成,可以用作动物饲料。同时,还可制成儿童玩具,用一个个的小圆柱体拼出各种造型,既安全又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

环保型保水缓释化肥包裹物是余龙的研发团队正在攻关的另一项产品。团队即将研制出新的“淀粉胶体”外壳,它一方面有保水性,可以吸收自身重量几百倍的水分,保证化肥施用过程中的最大效益。另一方面“外壳”本身又是可彻底生物降解的材料,杜绝了土壤的二次污染。

国际合作:担任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

2015年底,“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落户在“中新广州知识城”,成为中国与新加坡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人才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平台。华南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是研究院的主要建设主体,余龙被委任为研究院院长。

余龙介绍,研究院定位为产业化平台,提倡与工业界合作,产业化的成效是项目成果评估的重要标准。目前研究院大多数立项的项目已得到工业界认可和合作伙伴的直接资金支持。

围绕广州市重点发展的产业,研究院一期建设包括了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新能源、生物医用材料、食品营养与安全、人工智能、绿色建筑和智慧城市等6个研发平台,首批启动了23个产业化项目,其中16个是中新两国科技合作项目。

余龙说,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引进国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应用型技术模式。“研究院正在寻找一个新模式,使得国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高新技术通过这个平台获得经济利益,同时提高中国高新企业的科技水平。第一是要打造孵化平台,共同孵化项目;第二是要通过成果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建立互利模式。”余龙表示。

余龙

现任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MONASH大学名誉高级研究员。

本科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曾任澳大利亚科学与工业研究院材料研究所首席科学家,2002年被选为澳大利亚皇家化学学会Fellow。

2015年回国任广东省海外引进创新团队负责人。现担任6个SCI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

中国海警官微首发消息:海警舰艇编队巡航我钓鱼岛领海
中国人的故事 | 钟情非遗传承的新一辈
中国经济仍处于一轮周期上升阶段
浅谈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交通发展(上篇)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喊你报名啦,全国热线请收好!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柴油纳米助燃剂
“春运风”旅行袋、泡沫塑料鞋……大牌的“爆款”怎么越来越丑?
2018年度上海市环保督察全面启动
西班牙足球专家解读中国足球未来:要从小培养团队意识
科学环保双驱动,美丽校园“变身”暑期少年宫
我国气象卫星“风云二号”见证数代卫星研制人员用青春年华追逐“人生最大梦想”
心脏只有“杏仁”般大!国内医生团队首次独立完成胎儿心脏介入手术
这个展览不得了!控制视线的塑料膜、会唱歌的纸、草莓味道的墙 五大感官体验让你一次看不够
关注 | 73岁院士研制航空发动机近50年,为他立传,嫌拔高当场拒绝!
图解: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谁被点名了?(名单一览)
黑龙江佳木斯、新疆喀什、海南三沙……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上海交通大学828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出发
【中国梦实践者】“探险家”徐州:我在非洲高原修铁路
洪水中的最美背影!90后辅警齐腰水中独自逆行,解救50余名被困群众
阿联酋-中国关系为两国战略重点
2018年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比赛成绩揭晓:中国队团体第三,美国第一
胎儿“隔着肚皮”接受高难度手术!上海一妇婴医生团队独立完成我国首例胎儿心脏介入手术
为什么中国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全球第二,但科研影响力却还远远不够?这位院士苦口婆心告诫年轻人:论文署名不是礼物,不能随意送人!
有多少中国古籍存藏在美国东亚图书馆
杨乃乔 | 博物、博物学与中国古代绘画
一条塑料管连着微型水泵,路边榨汁机暗藏玄机,你喝的或许是含虫子的糖精水
打败“粉尘怪”,这群学生这样演绎环保故事
我国科学家廿年研制原创防治阿尔茨海默症新药今揭盲,即将申请新药药证
糖尿病与癌症果然有纠葛!《自然》杂志刊发复旦团队重要成果
孕育大气污染防治新希望!复旦大学王琳团队首次揭示典型城市上海大气污染纳米微细粒子形成的化学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期刊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