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珮瑜变身二次元“鱼粑粑”,三分钟京剧“小灶”炖出老戏余韵悠长
作为王珮瑜 “余脉相传”传统骨子老戏展演的 “打炮戏”, 《朱砂痣》日前在中国大戏院上演。和王珮瑜以往的演出一样,剧场内照例是热情的年轻观众,有的还对 《朱砂痣》的剧情了然于心,套用流行曲 《至少还有你》的歌词打趣: “一句话总结故事:你脚底的痣,我总记得在那里。”
这个 “暗语”典出何处?直至谢幕时分,答案揭晓:一只粉色的 “小怪兽”人偶上台,与一旁褪去头套的王珮瑜,恰是新组合——“戏多多”与“瑜老板”。
原来,今年王珮瑜工作室“瑜音社”开出京剧普及品牌 “三分钟京剧小灶”,借由漫画形式重述老戏,《朱砂痣》便是 “戏说”的头一篇。故事里韩廷凤与失散多年的儿子重逢,验得孩子脚上有一颗朱砂痣,确认对方就是因金兵作乱走失的儿子韩玉印,故事得以圆满。
从最早在全国各地开展的 “瑜乐京剧课”普及讲座,到后来在网络电台开设的 “京剧其实很好玩”节目,再到如今用 “三分钟京剧小灶”漫画戏说老戏,王珮瑜为普及京剧所作的努力已形成数个长效品牌,更不必说她此后在演出中尝试弹幕、在后台尝试直播等,每次创新都与当下的流行样式结合。从一个多小时的线下讲座到十多分钟的网络音频,再到三分钟的漫画,看似缩短了时间,却降低了门槛,让更多低年龄段的孩子也能轻松理解。
“京剧要传播,就一定要走近年轻人的生活;京剧要发展,就一定要与小朋友亲近起来。”对王珮瑜来说,继承传统 “台上见”,而传播发展则需要台下不断探索和创新来实现。
漫画“小灶”出锅前要经历四道工序
《朱砂痣》这出戏,王珮瑜不是第一次演。五年前她第一次举办 “余脉相传”传统骨子老戏展演,打头炮的就是 《朱砂痣》。
这出讲述主人公行善积德,与走失儿子重逢的剧目,有两百多岁 “高龄”,其演出历史可以追溯至晚清,包括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京剧后三鼎甲在内的名家都曾演出。上世纪20年代,剧中 “借灯光对娇娘用目观望”更是传唱一时。不过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这出戏有60年未曾在舞台演出,仅有谭富英的录音传世。五年前,王珮瑜为挖掘恢复这出老戏,请来谭鑫培曾孙、“谭派嫡传”谭元寿和余派名票李锡祥,综合多个版本,还原了这出经典老戏《朱砂痣》。五年后再上演,这段有笑料、有真情的故事依旧引得剧场笑声掌声不断,足见经典魅力。
讲述 《朱砂痣》的戏文故事,王珮瑜也不是第一次。对照几个版本,就会发现 “三分钟京剧小灶”是最浅白的一个。剧中人物先以漫画 “露脸”:吴惠泉坐在轮椅上被妻子推出,突出其病入膏肓的憔悴;赋闲的韩员外首次出场则是 “蝙蝠侠”模样,旁边站着穿燕尾服的管家,家财万贯却孤苦空虚的形象呼之欲出;另一边,为韩廷凤张罗婚事的媒婆半蹲在房顶,手持望远镜,便是 “寻觅良人”的外化展现……一身长袍梳着分头的瑜老板是主讲人,擅长 “角色扮演”的“戏多多”是助教,在 “戏多多”与“瑜老板”的一唱一和间,这些剧中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颜值在线” “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我的心好塞”等流行语不时蹦出,活泼幽默。
别看言谈间不乏网络语言,可是“小灶”的烹调过程并不简单。端至网友面前,要经过四道 “工序”。先是王珮瑜说戏,把故事细节与戏中的唱腔、表演特色一并讲述。然后经由工作人员进行文案整理,将故事用更现代、更幽默的方式改写。第三步由专业的画师进行动漫形象绘制。最后再经由王佩瑜审核删改。老戏里一些如今看来不合时宜的桥段,漫画中也巧妙纠偏。比如 《朱砂痣》讲至 “养母卖子”的桥段, “戏多多”上场 “报警”;而老戏中值得弘扬的美德则要 “大写加粗”,不管是韩廷凤行善积德,还是吴惠泉夫妇知恩图报,放在今天读来仍让网友感慨 “治愈”。
眼下,三分钟京剧小灶更新三个多月,已有 《击鼓骂曹》 《断臂说书》《四郎探母》等十余出老戏的漫画故事上线。
把漫画变成教材,成为校园常规课
仅仅是把漫画作为自媒体的推送内容,在演出前 “预热”一番,显然不是王珮瑜开发 “三分钟京剧小灶”品牌的终点。不久前,她把这套有趣的漫画带到了上海市宝山区鹿鸣学校,完成了她的首堂试讲课。
过去十多年间,王珮瑜一直没有停歇过校园普及讲座的步伐。把京剧表演中的 “惊提怒沉喜展眉”比作表情包,都是她带出的 “金句”。在她看来,仅仅是靠一次数十分钟的讲座,就让孩子们爱上京剧是不太可能的。王珮瑜认为,尽管孩子们对京剧是一无所知,但也正因如此,他们对京剧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 “一张白纸”的状态,因未知而好奇,因好奇而热烈。所以她选用漫画这种最轻松有趣,也是当下孩子们最熟悉的方式。而她也给自己一个挑战——由漫画起头,让一二年级的孩子学习老生高阶剧目《洪洋洞》。
借由漫画让孩子们感慨 “京剧其实很好玩”,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只是第一步。讲解故事之余,王珮瑜也将京剧的人物形象、行当划分、穿戴特色以及经典唱腔,穿插向孩子们普及,进而向普及中的最高阶目标——学唱腔迈进。
如果说京剧欣赏有一定门槛,那么有着诸多变化、有时常拖音的唱腔就算是其中一道。刚一开始,听到“为国家那何曾半日闲空”中 “半日闲空”长长的拖腔,课堂上有小朋友难免叹气。但在教学中王珮瑜发现,只要通过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讲解,小孩子们就能带着最原始、最纯粹的好奇心,克服大人都觉得有些难度的唱腔。当课程结束,几乎每个孩子都学会了 《洪洋洞》里那句经典的 “为国家那何曾半日闲空”。
讲课的过程,也浓缩着京剧普及的进阶之路,以漫画讲述的故事情节为起点,进而向行当知识、戏曲常识迈进,最后则是学唱和欣赏。循着这样的路径,或许就能带着这群京剧未来看热闹的 “观众”,变成看门道、甚至是能唱上两句的 “票友”。目前,基于 “三分钟京剧小灶”的漫画内容,她的工作室出版了一套京剧知识普及教材,涵盖几十出京剧剧目,近百个人物角色。希望孩子通过四年的学习,掌握经典唱段,欣赏戏曲音乐,并了解剧目情节及背后的历史故事、人物、民俗等,这套教材有望于今年暑期,在沪上多所学校投入使用。
或许,学会一句 “为国家那何曾半日闲空”唱腔,也许不能真正带来什么,不满十岁的孩子甚至不一定明白其中的家国情怀。正如同三分钟的漫画,占据的可能只是网友生活中的一小块碎片时间。然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京剧里蕴含的美好品德与文化内涵、传统戏曲音乐带来的熏陶,将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在未来的某一天,开出绚烂的花。
作者:黄启哲
编辑制作:钱好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