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王珮瑜:走!我们看戏去!

2018-08-22信息快讯网

对话王珮瑜:走!我们看戏去!-信息快讯网

上月起,王珮瑜开启了今年的 “余脉相传”京剧传统骨子老戏展演,演出将持续至年底。宣传海报上, “瑜老板”身穿华丽的戏服,负手而立,上了妆的脸上却架着一副标志性的眼镜,一头利落短发,显得英气勃勃。

这张海报,恰到好处地勾勒出王珮瑜的形象——既传统又前卫,既古典又现代。无数人是因为她,而在对京剧、对京剧人的既定标签中加上了 “潮”这一属性。这一两年来,王珮瑜又多了不少身份:综艺节目的嘉宾,流行歌曲的主唱,网络电台的主播……巨大流量傍身的同时,话题与争议也一直不断:京剧演员上综艺节目,是不是不务正业?类似的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出的,是今天京剧应当如何传播,又该怎样传承的话题。

围绕这些话题,我们与王珮瑜面对面地谈了谈。

嘉宾:王珮瑜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

采访:钱好  本报记者

对话王珮瑜:走!我们看戏去!-信息快讯网

十八九岁的时候,我是真正有意识地感觉到了京剧的低谷。大幕拉开,台下看戏的,比台上演戏的人还少。这是一种切肤之痛。

记者:今年在央视的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里面,你跟虚拟歌手洛天依合作了一首 《但愿人长久》,有人说是看到了传统与未来的结合。你怎么看待这些合作呢?

王珮瑜: 《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就是用今天的方式来歌颂传统诗词,讲述千百年前的文化。这跟我做的很多工作是相似的,都是 “老戏新装”。去年我参加了 《朗读者》,用京剧念白的方式朗读了宋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今年用唱歌的方式演绎《但愿人长久》,都是通过现代包装的方式,来推广传统文化,推广京剧。在我们唱歌之后,洛天依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重,学唱了 《空城计》。其实最重要的倒不是我跟虚拟歌手洛天依合作这件事,重要的是洛天依有很旺的人气,吸引了很多很喜欢二次元文化的95后、00后,而我们戏曲的受众群体,未来不就是这些人么?我想做的,就是让这些人知道有京剧的存在。

对话王珮瑜:走!我们看戏去!-信息快讯网

记者:近两年你参加了许多综艺节目,包括 《奇葩大会》 《朗读者》《跨界歌王 2》 《经典咏流传》 《传承中国》等等。这些节目帮你吸了很多粉,但也引起了不少争议。你是怎么考虑的?

王珮瑜:其实上综艺这件事,是对我的专业本身有帮助的。因为我可以第一时间知道,今天的观众要什么。当我不仅仅是为京剧观众服务的时候,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我们未来的工作在哪里。而且我一直在认真筛选节目,选择适合推广京剧的。一些非常前沿的现代艺术类的,可能它本身的基因、它的受众都跟京剧离得比较远,我就婉拒了。

推广京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台下100个人中,有可能90人会成为我的粉丝,成为瑜迷;然后,其中可能有30个人会成为京剧观众。所以我们需要慢慢来,分几步路来走。

首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量网罗我们要的新观众。综艺节目就是撒网,所以我走到哪儿都说 “我是京剧演员王珮瑜”。你要进一步了解我和我的艺术,就得去看我身后的东西。于是就有瑜乐京剧课、喜马拉雅付费音频、京剧清音会等等活动,针对性地进行一些引导和普及。再往后,有 “余脉相传”骨子老戏展演,让你通过具体的戏来真正走进京剧。如果你来了以后,觉得能启迪到你的生活,那我做的这一切就有意义。如果你能慢慢认识到,王珮瑜一定不是我的终点,要去了解其他京剧演出,那简直太好了!

对话王珮瑜:走!我们看戏去!-信息快讯网

记者:在一段1997年的纪录片影像中,19岁的你对着镜头表达了对京剧越来越小众化的担忧,说: “等我有能力的一天,我要让京剧变得更好!”是怎样一种境况刺激到了你,让你决心要作出改变?

王珮瑜:十八九岁的时候,我是真正有意识地感觉到了京剧的低谷。那时候已经有互联网概念了,很多的新鲜事情在冲击我们那时候的生活,包括看美剧、韩剧。一次我出去,别人问  “你是干嘛的”,我说  “学京剧的”。人家就一个斜眼, “哎哟——”一声,言语里面的鄙视是赤裸裸的、非常真实的。我心想,这个世界上不堪的事情那么多,怎么会轮得到京剧?当时我心里的愤怒简直是不可遏。出于自尊,出于对于我所从事的行业的捍卫,我也想要争口气。

当然,有时候大幕拉开,的确会为京剧担忧:台下看戏的,比台上演戏的人还少。当时就觉得,你喜欢戏,我们简直要对你感恩戴德,死死拉住你的手不能放——这样的时代,我们都经历过。这些人如果有些变故,离开这个剧场不看戏了,那我们的观众在哪里?这种非常强烈的刺激、打击,对那时候的我有切肤之痛。其实,靠一己之力撑不起多少来,但那时候会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现在回想起来,我很感激自己年轻时候那么愤怒过。

今天,很高兴我们在不是特别老的年龄,迎来了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时代。当然,回归也需要给市场足够的时间,没关系,我们薪火相传,王珮瑜老了,底下还有人呐!所以今天我们不断呼吁更多人喜欢京剧、关注京剧,同时呼吁同行:大家都挺起腰板,你从事的艺术就是最牛的艺术,不用不好意思!只要你的玩意儿好,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对话王珮瑜:走!我们看戏去!-信息快讯网

曾经觉得票房好就是对能力的证明,后来意识到票房不是重点,重点是能不能满足观众,让他们觉得意犹未尽,而且自发地想要推荐给他们的朋友。

记者:一方面你在京剧的营销方面确实做得非常 “花哨”,但回到剧场,你又是非常传统的。能不能介绍一下,这几年你在专业领域做了些什么?

王珮瑜:我不管多忙,每年至少要完成三个传统骨子老戏的学习和复排。学习的过程非常不容易,老师、资源、时间,都是难题。比如我要学一个戏,唱念、身段、表演、穿戴、舞台的调度,需要好几位老师的支持,而所有这些老师都超过80岁了。假如老师今天身体不太好,不想教,也不能强迫人家;或者因为相隔的年岁长了,忘记了,都是常事。

在我二十几年的从艺道路上,传承难是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尤其谭余派老生戏,老师少,能学的剧目也很有限。这些年,我向李锡祥、柴俊为老师问艺,学习、复排了 《芦花河》《朱砂痣》 《南阳关》等几十年没被演过的老戏,今年计划里的有京剧 《汾河湾》 《法门寺》和昆曲 《阴骂曹》,每年至少三部。说实话,当年的老戏要完全一点不变地搬上台,在今天不太可能。所以我现在学戏并不是一个完全模仿的过程,而是带着筛选、消化,跟老师共同完成。这个过程充满乐趣,但当中也有很多涩的感觉——说实话,这可比上节目难多了。不过往往一口涩茶下去,回甘是甜的。所以我永远跟大家说京剧其实很好玩,京剧的传承多精美。涩,我来承担,甜,让观众来体验。

记者:从2004年开始做以个人名字为品牌的论坛,到尝试一个人去市场上试水,再到进行 “吉他京剧”等跨界尝试,然后打造京剧普及的公开课和 “清音会”,你在京剧推广传播方面一直在大胆革新。这一路走来,有没有一些成功的时刻,或是收获的经验可以分享?

王珮瑜:我做京剧传播普及的事已经十几年了,一直也没觉得自己成功了,但从一开始就充满信心。 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手工艺人,不断地打磨,不断地敲敲打打。不会某一天突然就放下手上的活计,欣赏一桌子的工艺品,觉得已经是胜利了。

做京剧的营销推广一开始会很难,因为周围没有人可以提供指导。更多还是去参考当代国外的一些剧院管理的经验,另一方面就是回到梅兰芳时代,学习当年的经验。过去的京剧营销做得非常规范,翻一翻 《齐如山文集》,里面有太多的经验值得借鉴。今天的京剧做营销,没有新招,都是轮回,都是借鉴和学习。

说到收获到的经验,曾经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单兵作战的人,总觉得和别人沟通不如自己做。那时的思维方式也比较窄,觉得票房好,就是对能力的证明。但后来发现,仅仅票房高,又有什么用呢?钱不是最重要的衡量,重要的是通过演出、项目、内容制造,我们收获了粉丝、资源,和更多的伙伴,这些能为我们未来再做内容、再做推广,不断注入新的能量。

其实上节目是我思想转变比较大的一个体现,因为我意识到,平台能做到许多个体不能完成的事情,有很多资源都可以为京剧做推广,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从一路单兵作战,到后来觉得应该集合更多人的力量,从只重视票房,到重视整个市场,我认为这是我一个自我迭代、成长的过程。

印象非常深的是,我从2010年开始做清音会,第一场戏,300座的场子,卖得非常累。当年我已经算是京剧界非常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了,压力依然很大。今年4月,我在杭州大剧院办了一场清音会,一千三四百的座位,座无虚席。所以票房不是重点,重点是能不能满足这300多或是一千多的观众,让他们觉得意犹未尽,下回还要来,而且自发地想要推荐给他们的朋友。市场是一个部分,平台、媒体、合作伙伴、自己的造血能力,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最重要的指标就是你的产品好不好,产品好就是对行业、对个人最好的传播。

对话王珮瑜:走!我们看戏去!-信息快讯网

记者:近两年里,你又多了一个新身份——在喜马拉雅上当主播,开了100堂 “京剧其实很好玩”的付费课程。能不能做一些介绍呢?

王珮瑜:我从2016年8月开始进驻喜马拉雅人文艺术频道,在那以前,是没有戏曲类的在线音频课程的。以前很多人送票都不看戏,现在大家愿意花钱购买京剧的音频节目,这是我非常骄傲的,因为这让很多人知道:京剧值得付费!或许有一些听众可以跟朋友聊天时多个谈资,或许有一些人会因此走进京剧剧场,看到其中某处时会说: “这个我知道!瑜老板说过!”真的很高兴,觉得自己这时候完全是个小螺丝钉,在为京剧事业助力。

其实做这100期课程的过程中,我非常焦虑。每周两更,必须出摊。所有内容都不是现成的,为此我都不知道买了多少书,书里的文字也不能照着读,得消化。做到大概三四十期的时候,我分分钟熬不下去了。我不唱青衣花脸,但是讲课的时候必须把所有这些行当都说进去,不能出错的。一期课程的时长大概12至20分钟不等,每一期从开始准备资料,到录后期,要花去将近八小时,时间成本非常高。而且这一年多时间里我要唱那么多戏,上那么多节目。更关键的是,这期间我会不断否定自己,觉得干嘛要做这事呢?我只是个京剧演员,不是一个专业的京剧讲述者,要是做得不好,没有人会因为我的业余而原谅我。特别焦虑,好在还是熬过来了,觉得很值得。

从去年开始,我的公众号在陆续推一个叫 “三分钟京剧小灶”的栏目,一周更新两到三次,就是把付费音频课的内容摘一些出来,做成漫画,用轻松诙谐的形式,让大家可以 “零门槛”地接触京剧、了解京剧。有很多出版社来找我,表示想要出版这个连载栏目。所以从电台音频,到网络自媒体上的文字和漫画,再落到纸质图书上,这些课程正在不断迭代出新的内容。

对话王珮瑜:走!我们看戏去!-信息快讯网

记者:近期有什么新的动向、演出计划?

王珮瑜: “余脉相传”骨子老戏展演,到今年是第四季了,从7月唱到12月,一个月一场戏。这已经是我个人的演出品牌,坚持了这么多年,一部分是演老戏,一部分是新学的老戏。我希望通过演出,来产生各种好的创意,让我们跟今天的观众距离更近。已经有很多观众看了我的节目,听了我的讲课,听了清音会,说想要走进剧场看戏。好,那我们就看戏!咱们整个把走近京剧的链条给打通。

对话王珮瑜:走!我们看戏去!-信息快讯网

作者:王珮瑜 钱好

编辑制作:钱好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城堡里看戏剧,阿尔卑斯山下听爵士,快收下这份最强夏季欧洲文艺地图
继谷好好、史依弘、王珮瑜之后,这些艺术名家也把工作室“搬”到了宝山
王珮瑜变身二次元“鱼粑粑”,三分钟京剧“小灶”炖出老戏余韵悠长
日本投降73周年 血与泪的记忆我们不能忘!
“斯特恩”大赛厉害在哪里?评委们说:我们要找完整的音乐家,而非完美的演奏家
连体育课都“为考而学、为学而学”,我们怎能指望孩子会爱上运动?!
书法史学者刘涛:只要我们使用汉字,书法就会活着
2018上海书展 |他是乡村的最后一个诗人,今天我们再次读起叶赛宁
与党和人民同呼吸 与时代发展共进步 ——全国新闻舆论战线新作为新气象
上海书展虽落幕,但海外作家出版人的声音仍在回响
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再次提醒全军:我们为什么出发
风雨中,这些身影值得我们铭记!
家政扶贫,艰辛中我们同行-万州大嫂圆梦上海滩
《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读懂“两弹一星”岁月里,一片赤心惟报国
警惕培训机构传授 “套路作文”!专家:小学生作文不需要模板,生活是我们最好的作文老师
多图直击 | 71年前的中国大戏院“冬皇绝响”,王珮瑜“同时同地同剧”复刻了
文汇早读 | 拿着艺术节观演手册,循着地铁线,进剧场看戏去!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 循着地铁线,进剧场看戏去!
聚焦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丨带娃看戏去!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