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语 | “北气南运”推进“冰上丝路”建设

2018-07-28信息快讯网

东风语 | “北气南运”推进“冰上丝路”建设 -信息快讯网

今年 7月19日,俄罗斯破冰液化天然气(LNG)油轮“弗拉基米尔·鲁萨诺夫”号将首船北极亚马尔LNG通过北极东北航道,穿过白令海峡,运抵我国江苏如东中石油LNG接收站。此次 “北气南运”,标志着中俄利用欧亚间黄金航道——“冰上丝路”商业航运的“马”到成功,以及中俄携手开发北极圈丰富自然资源初战告捷。此航翻开了“一带一路”的新篇章,颇具全球意义和政治经济影响。

中国作为海洋大国、贸易大国、航运大国、造船大国乃至负责任大国,不懈推进北极航道商业利用,积极参与北极开发治理,利己惠人——维护跨国供应链稳定,提高能源安全系数、防患传统航道沿线盗恐匪情,以及降低航运成本。自2013年 8月 15日中国商船“永盛”轮承揽货载、首航北极东北航道五年来,中企借助技术实力、先进设备与海运经验,多次试航,为“黄金航道”的常态化运营做出重要贡献。

此次“北气南运”成功,显示“冰上丝路”沿线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日趋现实,初见成效。预计中石油从2019年起,每年将从亚马尔项目进口300万吨LNG。在美国策动贸易战危害供应链安全、美伊对峙加剧能源市场动荡、美欧持续紧勒对俄罗斯制裁及全球天然气供应趋紧形势之下,首船北极LNG抵华,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助推天然气供应多元化、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颇具商业与政治意义。

受惠于北极东北航道的商业通航,“冰上丝路”沿线国家得天独厚,前景广阔。中国是  “近北极国家”。一个“近”字,不惟指中国是陆上最接近北极圈的国家之一,亦指中国与极地国家经济合作进入 “邻距离”。然而, “蛾眉有人妒”。中国在国际法框架下,为维护国际社会在北极共同利益而积极参与北极开发治理的活动,遭部分西方媒体的莫须有指责,被抹黑为卷入地缘战略竞争或军事安全博弈。

口中雌黄,沉渣泛起——中国威胁论“北极版”的旧瓶新酒,折射围绕北极开发治理的国际政治环境,并非 “纯天然”“无污染”,有着极地国家地缘矛盾交织及大国关系错综的投影。北极冰层融化、资源开采性提高、东北航道常态化运营、极地特殊技术开发等“合作”之光,总被投下战略竞争、大国矛盾、制权争夺等“博弈”之影。对北极经济合作机遇的探索,免不了受“新结冰”的冷战思维干扰。

综上所述,参与北极事务的相关国家,均面临“天地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央地邻”(极地国家央地关系与对外合作)、政经军(商业、科考与军事存在)、“超强普”(美俄邻、中美俄、中邻美)关系等多组矛盾。看来,利益攸关方惟有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黄金律,增信释疑、缓和矛盾、相向而行、形成合力,方能确保北极成为经济合作与科研活动新一“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3月9日,芬兰交通与通信部披露,一个耗资34亿美元、连接芬兰罗瓦涅米和挪威希尔克内斯的铁路修建方案入围。两国政商界希望通过新建的芬挪铁道,将欧洲北部与中国及俄罗斯北冰洋深水港连接,扮演“一带一路”北极门户。芬挪相关部门预计,北极铁路的可行性研究(最佳路线、环境影响、许可程序、成本财务)将于2018年底完成,有望2030年前竣工。

“冰上丝路”陆海统筹,航运与铁路建设并进,凸显部分北欧国家与俄罗斯北极政策的“南向”与“东望”——抓住冰层消融的“天赐良机”与“一带一路”的“地利人和”,力推矿业和农渔业开发,为经济社会发展做最佳服务。总之,中俄“冰上丝路”亚马尔项目迈出重要一步,凸显开放思维超越地理思维,合作思维超越冷战思维,双赢思维超越第一思维。

作者:陆忠伟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院长)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王卓一 陆纾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