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坐23年“冷板凳” 只为还原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

2018-08-02信息快讯网

“古文字中的‘首’即代表‘头’的意思,为什么现在我们不说‘首’而用‘头’或‘脑袋’来代替?‘眼睛’我们口语中为什么不说‘目’?成语中‘子曰诗云’中的‘曰’和‘云’如何被后来的‘说’或‘道’所取代?”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汪维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大有玄机”,蕴含着汉语词汇发展演变的奥秘。

经过23年的研究,汪维辉著述的《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一书,成功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该书以近90万字的篇幅全面系统地还原了汉语100个核心词的“前世今生”。

古人如何表述“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永恒的话题,而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有千年的故事,从中可以窥探灿烂华夏文明中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汪维辉介绍。先从“衣”说起,上古汉语穿衣服鞋袜和戴帽子统称为“服”,比如《诗经·魏风·葛屦》:“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但是更常见的是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方式来表达:穿衣服叫“衣”(读去声),戴帽子叫“冠”(也读去声),穿鞋子叫“履”。而到东汉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著”(字又写作“着”,偶作“箸”)取代“服”成了表达身上穿戴的通用动词。比如汉末刘熙的《释名》中“著”字就很常用,衣服鞋帽均可说“著”,“著”就占了绝对优势,几乎在各类文体中都普遍使用,“服”等文言词已用得很少,而且有了双音词“衣着(著)”,指衣服、穿着,如《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甘坐23年“冷板凳” 只为还原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信息快讯网

到了元代,“穿”开始大量出现,并逐步取代“着(著)”成了表示穿衣服鞋袜这一动作的通用词,同时“戴”作为戴帽子义的专用动词也真正独立起来了,专指戴帽子、头巾等。这个格局一直维持到今天的普通话。“今天吴语、赣语、客家话、粤语等方言区仍管穿衣服鞋袜叫‘著(着)’而不叫‘穿’,可见这个词在汉语里流传历史之长。”汪维辉介绍说,如今在普通话里,“著”则已经被“穿”所取代,只在个别复音词里还保留着这个意思,如穿着、衣着、着装等。

“民以食为天,‘吃饭’的概念是任何语言都必须表达的,汉语如何表达这一概念呢?”汪维辉介绍,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曾经有过论述:“‘吃’的概念上古用‘食’字来表示,一直到六朝时代还是如此。”上古的“食”单用时相当于今天的“吃饭”,“饭”字是无需说出的。像《论语》里边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不语,寝不言”等等这些个“食”字,翻译成现代汉语都得说成“吃饭”。“‘喫’(后来写作‘吃’)至迟到南北朝时期已非偶见,到唐代就用得相当普遍了。不过唐代关于液体的东西也可以说‘吃’,应用范围比现在大,把我们现在说‘喝’的也包括进去了,一直到元明时代还没有改变。”“吃-喝”两分的发生是较晚的事,大概在元代以后,完成就更晚了,大约要到清代后期。而且这个变化也没有在所有的方言里都完成,比如吴语,今天仍把普通话的“吃”和“喝”统称为“吃”,“吃酒”“吃茶”“吃粥”的说法跟将近1300年前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一模一样,而且还增加了“吃香烟”的新说法。

“‘住’原义为‘站立’,逐步发展到‘居住’,演变的过程大致是:站立—停留—住宿—居住。‘住’是西汉出现的新词,经过汉魏时期的发展,在晋末以前取代了‘居’和‘止’,此后就一直沿用到今天。”汪维辉表示,这本书中收录的100个词汇中,每个词都有比较有趣的故事和发展轨迹,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具有趣味性的科普读物,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

锲而不舍23年探密100组词汇

今年60岁的汪维辉教授,从开始研究汉语词汇史这个课题距今已有23个年头。1995年,还在四川大学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张永言教授学习汉语词汇史的汪维辉,写的博士论文是东汉到隋的常用词演变研究。“研究词汇的演变史这个路子其实是张永言先生为我开创的。那时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历史演变方面,没有系统地考虑过方言差异。”汪维辉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从词汇的检索、甄别到词语的演变过程都需要查阅和分析大量的历史资料,整个研究过程困难重重。

甘坐23年“冷板凳” 只为还原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信息快讯网

汉语究竟有多少词?这也许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汉语大词典》收词37万多条,每个词都有自己的历史,一部“汉语词汇史”从何写起?“‘最核心的词’有哪些?各家有各家的‘核心词表’,但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目前还是美国历史语言学家斯瓦迪士于1950年代提出的200词表和100词表,它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迄今仍然是最为通行的核心词表。我从中选取100个核心词进行详尽的研究。”汪维辉介绍,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他把汉语100个核心词的音、形、义、词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历史演变、方言差异等一一详尽解读。期间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因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分布情况都很复杂,加之缺少前人的研究,很多都得从零开始。“譬如现代汉语跟走路有关的词主要是‘走’和‘跑’两个,加上新旧合璧的双音词‘行走’,那么古人是怎么表达‘走路’这个概念的呢?古代跟走路有关的词主要有五个:行、步、趋、走、奔,表达的意思各不相同。”汪维辉介绍,我们熟悉的杜甫诗《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走相送”是奔跑着去相送,而不是走着去。成语“奔走相告”,“走”也是跑,跟“奔”意思相近,各个时期的词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这就需要查阅大量的史料来一一求证。

“语言史既属于语言学,也属于历史学。这本书只是汉语核心词历史与现状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包括核心词稳定少变的原因,核心词演变与汉语史分期的关系,核心词的地域差异与方言分区的关系等等。”汪维辉说,由于缺乏历史资料,许多词的共时分布成因目前还无法解释,随便打开《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的一幅地图,都会有许多无法用词汇史来解释的共时分布现象,这些需要通过挖掘移民史等资料来进行深入的探讨。“下一步准备把研究对象扩大到斯瓦迪士的200核心词表甚至更大的范围,现在每天感觉‘时间去哪了?’,时不我待,追寻汉语词汇变迁史的道路永无止境。”汪维辉表示。


作者: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图片:刘海波摄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蒋萍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