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永恒的话题,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有千年的故事,从中可以窥探灿烂华夏文明中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一书收录的100个词汇中,每个词都有比较有趣的故事和发展轨迹,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具有趣味性的科普读物,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
■《汉语大词典》收词 37万多条,每个词都有自己的历史,一部“汉语词汇史”从何写起?“最核心的词”有哪些?各家有各家的“核心词表”,但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目前还是美国历史语言学家斯瓦迪士于1950年代提出的200词表和100词表,汪维辉从中选取100个核心词,把它们的音、形、义、词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历史演变、方言差异等一一详尽解读
“古文字中的‘首’即代表‘头’的意思,为什么现在我们不说‘首’而用‘头’或‘脑袋’来代替?‘眼睛’在我们口语中为什么不说‘目’?成语中‘子曰诗云’中的‘曰’和‘云’如何被后来的‘说’或‘道’所取代?”经过 23年的潜心研究,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汪维辉著述的《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一书,成功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该书以近 90万字的篇幅全面系统地还原了汉语100个核心词的“前世今生”。
古人如何表述“衣食住行”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永恒的话题,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有千年的故事,从中可以窥探灿烂华夏文明中汉语词汇的前世今生。”汪维辉表示。
仅以“衣”为例。上古汉语穿衣服鞋袜和戴帽子统称为 “服”,比如 《诗经·魏风·葛屦》:“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但是更常见的是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方式来表达:穿衣服叫“衣”(读去声),戴帽子叫“冠”(也读去声),穿鞋子叫“履”。而到东汉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著”(字又写作“着”,偶作“箸”)取代“服”成了表达身上穿戴的通用动词。比如汉末刘熙的《释名》中“著”字就很常用,衣服鞋帽均可说“著”,“著”就占了绝对优势,几乎在各类文体中都普遍使用,“服”等文言词已用得很少,而且有了双音词“衣着(著)”,指衣服、穿着,如《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到了元代,“穿”开始大量出现,并逐步取代“着(著)”成了表示穿衣服鞋袜这一动作的通用词,同时“戴”作为戴帽子义的专用动词也真正独立起来了,专指戴帽子、头巾等。这个格局一直维持到今天的普通话。“今天吴语、赣语、客家话、粤语等方言区仍管穿衣服鞋袜叫‘著(着)’而不叫‘穿’,可见这个词在汉语里流传历史之长。”汪维辉介绍,如今在普通话里,“著”则已经被“穿”所取代,只在个别复音词里还保留着这个意思,如穿着、衣着、着装等。
汪维辉表示,书中收录的100个词汇中,每个词都有比较有趣的故事和发展轨迹,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具有趣味性的科普读物,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汉语词汇的博大精深。
锲而不舍23年探秘100组词汇
1995年,还在四川大学师从著名语言学家张永言教授学习汉语词汇史的汪维辉,写的博士论文是东汉到隋的常用词演变研究。“研究词汇的演变史这个路子其实是张永言先生为我开创的。那时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历史演变方面,没有系统地考虑过方言差异。”
汉语究竟有多少词?这也许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汉语大词典》收词37万多条,每个词都有自己的历史,一部“汉语词汇史”从何写起?“‘最核心的词’有哪些?各家有各家的‘核心词表’,但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目前还是美国历史语言学家斯瓦迪士于1950年代提出的200词表和100词表,我从中选取100个核心词进行详尽的研究。”汪维辉把汉语100个核心词的音、形、义、词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历史演变、方言差异等一一详尽解读。因为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和方言分布情况都很复杂,加之缺少前人的研究,期间的工作量非常巨大。
“语言史既属于语言学,也属于历史学。这本书只是汉语核心词历史与现状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包括核心词稳定少变的原因,核心词演变与汉语史分期的关系,核心词的地域差异与方言分区的关系等等。”汪维辉说,由于缺乏历史资料,许多词的共时分布成因目前还无法解释,随便打开 《汉语方言地图集·词汇卷》的一幅地图,都会有许多无法用词汇史来解释的共时分布现象,这些需要通过挖掘移民史等资料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下一步准备把研究对象扩大到斯瓦迪士的200核心词表甚至更大的范围。”汪维辉表示。
作者: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 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