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助敦煌文化走进人们生活

2018-08-03信息快讯网

数字化助敦煌文化走进人们生活-信息快讯网

▲壁画数字化工作现场。(均敦煌研究院供图)

数字化助敦煌文化走进人们生活-信息快讯网

▲莫高窟第55窟中心佛坛殿堂窟。

从2016年起,“数字敦煌”资源库中英文版页面访问量已超360万次

如今,敦煌莫高窟内已有200个彩塑洞窟实现数字化

只要捐赠0.9元,就可以成为敦煌文化的“数字供养人”,并获得一个珍贵锦囊。今年6月9日世界文化遗产日,“数字丝路计划”首个项目——敦煌“数字供养人”甫一落地,就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吸引了众多人动手指献爱心。

无独有偶,7月12日,香港民政事务局资助的“敦煌青年实习计划”启动;紧接着,“夜游莫高窟,致敬守望者”上线,让参观者在静谧夏夜饱观石窟满壁风华,纵览敦煌前世今生……

一系列举措,昭示了古老敦煌正在接轨数字化的进程中稳步前进。而这一切,在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看来,都只有一个朴素的目的——讲好敦煌故事,传播敦煌文化。

更多敦煌数字化资源将以多种形式推出

“数字供养人”结项时,已实现筹款35万元,所筹款项将用于已列入年度任务的莫高窟第55窟的数字化保护。但王旭东强调说,推出“数字供养人”项目的初衷,不是为了募集资金,而是希望通过微信朋友圈这样的新媒体,引起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敦煌文化的关注。“你想,获赠一幅莫高窟数字壁画,外加一句话的‘智慧锦囊’,只需0.9元捐款,其实所费甚微。让更多人了解敦煌、让敦煌文化走进更多人心里,是我们的愿望。”

如今,敦煌莫高窟内,已有200个彩塑洞窟实现数字化。王旭东介绍,数字化保护工作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洞窟三维重建和壁画彩塑数据采集、图像处理以及最终的数据存储管理。众所周知,莫高窟壁画十分精细,即使用高清的数码相机去拍摄,受取景镜头所限,也只能保证成片中心约三分之一位置的图像纤毫毕现,而周边剩余的三分之二的画面则都是变形的。所以,一面墙通常需要拍摄几千甚至上万张照片,再在计算机辅助下完成人工拼接。拼接后的壁画彩塑与洞窟三维几何模型融合后,方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洞窟数字化档案。

“有了数字化的壁画,我们不仅可以用于多地、多主题展览,还可以通过‘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全球共享。从2016年开始,首期30个洞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中英文版已上线,有来自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点击访问,页面访问量超360万次。”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杜鹃透露,这些数字化的资源还将开发出各类文创产品、动漫、游戏等等,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

彰显“开放、包容、共享”丝路精神的窗口

日前,由法国国家自然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敦煌市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书写的温度——从古代文献到书籍艺术》展览,在莫高窟开幕,展览为期3个月。

作为敦煌研究院第四代“掌门人”,王旭东坦言,此次展览是第三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展览项目之一,也是体现中法两国文化友好交流的一项重要活动,更是彰显“开放、包容、共享”的丝绸之路精神的窗口。在保护和传播敦煌文化方面,敦煌研究院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开放,不仅仅是对国内学术机构开放,而且要走国际合作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敦煌研究院在技术尤其是智力方面得到诸多支持和帮助,为自己培养了一支扎根敦煌的人才队伍。过去十几年,研究院联合国内外高校和文物保护科研机构(英国考陶尔德艺术学院、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连续实施了五期壁画保护硕士研究生班学历教育培训,为敦煌研究院和我国文物保护领域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去年,研究院还招聘了日本年轻学者香畅悦子;今年,又聘用了美国敦煌学者史瀚文博士。

用全球化视野去审视、研究、保护敦煌

“请进来”的同时,也经常“走出去”。研究人员赴海外交流,学知识、长见识,学成归来就能用全球化的视野去审视敦煌、研究敦煌、保护敦煌。

“季羡林先生曾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但从现实看,敦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很多外国人知道长城、故宫、兵马俑,但知道敦煌者相对较少。如今遇上‘一带一路’的契机,敦煌这座艺术宝库和文化高地急需加大传播力度,让这颗具有国际化禀赋的丝绸之路明珠散发出更加绚烂的光芒。”王旭东动情地说,这些年,美国和我国香港等地纷纷成立了致力于敦煌文化保护传播的基金会,他们不仅募资支持文保研究和人才培养,还全力传播敦煌文化。

目前,敦煌研究院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互派青年学者,让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敦煌、研究敦煌文化,甚至扎根敦煌。他憧憬着,未来,敦煌石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敦煌研究院成为国际上最具活力的敦煌学研究实体、最具影响力的敦煌文化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作者:付鑫鑫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汇时评 | “上海产业数字化指数全国第一”说明了啥
康春鹏:应培育壮大农业农村数字经济
“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
文汇时评 | 创新文化发展离不开“城乡记忆”
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云间故事】“礼”是广富林文化遗址景观之魂(二)
【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盛夏草原之旅,岂不美哉? 来自最美乡村的邀请函:领略自然风光,感受草原文化
进一步扩展和充实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内涵
文汇深呼吸 | 用青年人的创新思维为传统文化赋能
​奉贤举办“千人计划”专家走进贤城项目对接会
绿色军营献青春!走进“装甲先锋连” 致敬“最可爱的人”
新技术助推数字阅读发展成效突出
揭开敦煌遗书的神秘面纱
82名沪上三甲医院医疗专家接力入藏,将上海优质医疗送上雪域高原
ChinaJoy今开幕,中国游戏市场上半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
数字化项目驱动聚氨酯业务创新,科思创在华全面推动数字化战略
由宋明理学看朝鲜日本文化认同之差异
新时代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三重意涵
古诗词中常见的27个文化典故,帮你读懂诗意中华!
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为主题,沪上百名作家走进奉贤
文化和旅游部:25.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扶贫
文汇深呼吸 | 游戏产业正成为传统文化飞扬出海的翅膀
冷链物流5个小时到达,“丁庄葡萄”走进上海
数描40年 | 衣食住行里的“数字密码”
传统出版如何更好数字化转型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走进扬州寻访“非遗”的秘诀
敦煌为什么叫敦煌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