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团援藏,在高原打通生命绿色通道

2018-08-03信息快讯网

组团援藏,在高原打通生命绿色通道-信息快讯网

雪域高原医疗水平再攀高峰。本周初,第三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共27位专家完成为期一年的任务,顺利回到上海。跨越数千公里,三年三批来自上海市级医院的专家“接棒”进藏、援助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为当地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奠定扎实基础。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6月成为西藏自治区首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门诊人数年均达19.96万人次,比2014年(组团医疗工作前)增加67.75%;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下降2.65天; 三四级手术量占总量的20%以上,同比增加3倍;抢救成功率提高至98.29%,较大幅度减少了转院率。此外,50余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西藏空白,先进医疗技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巨大转变。而今,日喀则百姓非但实现了“中病不出市”,部分“大病”也能得到覆盖。

高原普及多项微创技术

第三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长、胸科医院胸外科茅腾医生,才刚到日喀则,便发现此地疾病谱与内地大相径庭。他先着手调研了日喀则地区胸外科过去两年收治的患者疾病谱,分析后得出结论:当地以胸部创伤、肺包虫病、自发性气胸为好发疾病,而肿瘤发病率相对略低且属于中晚期。

将能做的手术“微创化、可快速康复化”,不能做的手术填补空白,茅腾为自己的团队定下目标。一年来,他带领团队创造多个西藏地区胸外科手术首例,如单操作孔胸腔镜的血胸清除和肺的修补、单孔胸腔镜中叶切除治疗肺包虫病、单孔肺大泡切除+胸膜闭锁术、剑突下单孔手术等,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张进医生,是首位前往日喀则的泌尿外科专家。他至今记得:初来乍到时,两名来自定日县的小哥俩双双患有膀胱结石,需要立刻手术,但由于缺乏微创技术设备,必须划开20厘米长的口子。这让张进很不是滋味,“要是微创技术能普及,孩子们就不用吃这么大苦头了。”他找到医院多年前购买但未使用的气压弹道碎石机,亲自完成首例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一年来,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领域的结石、前列腺增生等常见病,全面进入微创治疗,患者可以同步享受到上海专家的高品质服务。

留下“带不走的宝贵财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日喀则地区神经外科水平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帮扶下,节节攀升。作为第三批组团式医疗援藏队成员,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虞剑医生,在此前吴惺医生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借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搬迁契机,介绍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建设经验。他每隔一段时间举办讲座,邀请当地医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在增长知识过程中培养感情。

虽然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手术室、手术器械落后,经常连基本的开颅都存在困难,即便这样,虞剑还是坚持了下来,处置各类外伤、高血压脑出血手术近40例。一年内,他带领团队开展4例动脉瘤手术,手术效果都相当理想;此外,他还完成1例胶质瘤切除术,由于西藏没有合适的药物,目前患者正在内地接受治疗。一年援藏,他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达瓦医生学会了夹闭血管瘤,帕珠医生学会了显微镜独立操作手术。

来自市十医院心内科的李宪凯医生说,高原地区心血管病高发,以往日喀则患者到拉萨治疗,路上需要花4个小时,而今这一状况得到改变。他带领心内科建立了日喀则市首个心脏监护病房、导管室,同时成功开展首例冠状动脉造影术、首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支架植入术,“身披30斤铅衣,在缺氧的环境下与死神竞速,虽然累,却特别有成就感。”在他的建议下,日喀则市还成立首个胸痛中心,这也是全国海拔最高的胸痛中心,至今,胸痛中心已成功救治了许多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等急性心血管危重症藏族同胞,为高原上的百姓打通了生命绿色通道。

“建章立制”控制新生儿死亡率

对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宋之君医生来说,建立西藏首个新生儿科无陪护病房,意义非凡。宋之君还记得,刚来到新生儿科时的惊讶,病房里甚至有苍蝇,新生儿放置在暖箱里,消毒卫生环节相当不规范。建立无陪护病房,创造无菌环境,让日喀则地区的新生儿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

现有数据显示,三年前日喀则市新生儿死亡率为18.7‰,三年后这一水平降至11.6‰,新生儿救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这一成绩,离不开新生儿科无陪护病房的“建章立制”。宋之君将一系列细则作为“铁规”,为藏族新生儿健康筑起牢牢的“屏障”:医生护士每天要穿着隔离服工作,进出病房一次、必须重新换隔离服,防止因细菌侵入导致新生儿感染;查房必须戴口罩和洗手消毒,每看一个孩子洗一次;在生活方面,则要求每个孩子每3小时喂一次奶、换一次尿布……

三年前,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与中山、华山、瑞金、六院等10家知名三甲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建成十个“上海—日喀则临床医学诊疗中心”,上海市23家三甲医院倾力参与支持“以院包科”工作,强力推动组团援藏。茅腾还记得,出行前,自己差点因肝功能临界状态不能出发;去年冬天肝功能数值超出正常值四倍,他咬着牙换一种药,坚持了下来。宋之君则忘不掉,病房里新生儿的爸爸,因要照顾重病的妈妈,将孩子托付给隔壁床位家属照顾,淳朴的感情令他动容。“与其说是付出,不如说是收获。一年来我们帮助藏族同胞提升医疗水平,更在艰苦环境下磨练了身为医者的品质、坚定了从医的使命。”茅腾道出了全体队员的心声。

来源:解放日报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