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的科技弄潮人
中关村,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2020年,能否按规划建成国内首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关键,还要看这里的科技弄潮人。
激情燃烧
“我在硅谷工作过,那里工作节奏算是快的,但也就相当于中关村节奏的二分之一。”曾在美国航空航天局Ames研究中心担任数据科学家、现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人张弓说:“比如现在早已过了下班时间,你看我们的会议室里还都在开会。”
已是晚上7点半,佳格天地公司的几个小会议室依然爆满,其中一大间办公室里几乎所有工位上都有员工在埋头工作。
“作为创业者,我是用脚投票来选择创业环境,哪里好就选择哪里。”张弓对记者说。深耕大数据管理的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在美国注册,2015年整体搬到中关村。从美国到中国3年时间,公司由3人发展壮大到130人。
7月9日一大早,记者刚进入位于北京北四环的中关村国际创新大厦一层大厅,就被前台拦住要求登记。只见登记簿满满一页的来访事由,全是招聘。前沿技术企业的用工需求,如同目前的仲夏季节一般火热。
7月11日,天气预报北京暴雨。晚上8点半,国际创新大厦的办公室依然灯火通明。创新创业的激情,让大家对暴雨天气无暇顾及。
“中国聚集了一群对未来有希望、有要求的年轻人,愿意通过努力、通过技术改变自己人生。在中关村这样的创新环境中,他们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张弓对中关村的年轻人满怀期待。
创新的激情不仅洋溢在科技创业公司中。7月11日,清华大学智能系统实验室的陈震老师带领20位学生来到声智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暑期现场教学。
“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都是根据兴趣自愿报的。大一大二的学生能够提早介入前沿技术领域,对他们的未来成长非常有帮助。”陈震老师说。
勇立潮头
“我们服务了近百家公司,包括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华为5家国内巨头。”从体制内研究员转身为创业公司创建人的陈孝良说,“国内五大巨头都是在全球寻找供应链,我们靠的是技术优势而不是品牌优势”。
陈孝良的北京声智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仅两年,他们未来致力于三个维度:一是人人对话,让通话时语音更加清晰;二是人机交互,让机器能“理解”人的语言和情绪;三是机器和机器交互,让家居智能化。
您是否想到这些能全部识别——北京环路上高速行驶着的汽车什么颜色,副驾驶的位置有没有人,车里的人有没有抱孩子,有没有系安全带,有没有在打电话;车有没有撞损痕,车前面有没有挂件和摆件,有几个年检标,等等。“只要道路摄像头使用我们的算法,都能识别出来。”北京深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王建辉说。该公司深耕“车脸”识别领域。即使车辆换了牌子,重新喷涂颜色,仍能识别出来。其技术在西安发现有6辆出租车使用同一牌照。
“从科研的角度说,我们的液态金属全球领先。”北京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和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刘静表示,“液态金属能打破制造业的不平等。可以说,传统的所有设备都能靠液态金属来制造。未来的工业革命,将是个性化制造技术突破”。
“未来树叶、墙壁甚至人的皮肤层,都能够制造电子电路、电子器件。”刘静说。过去,这样的技术是在大的生产线上,以很大的时间、能源等方面投入,经过比较复杂的程序,才可能完成,“梦之墨”将一切简化,解决了过去无法攻克的一些电子电路难题。7月12日,北京梦之墨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全世界液态金属呈爆发式增长,我们要把一个新兴领域,在全国范围,乃至在全世界范围进行普及。”刘静说。
全球首创液态金属电子增材制造技术、世界最大的人脸识别技术平台、全球首创量子点光谱传感器、国内首款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在中关村,前沿技术企业的引领性创新成果愈来愈多。
迄今,已有57家来自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高端芯片、无人驾驶、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等领域的企业,获“中关村前沿科技企业”标牌。“这些企业代表了中关村技术创新的最前沿,将引领我国科技创新的方向和潮流。”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说。
如鱼得水
颠覆性原创技术的背后,是顶级领军人才的高度集聚。中关村前沿科技企业中,一半以上企业的团队核心人员是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才,以及北京市“海聚工程”“高聚人才”等高端人才。
多年来,中关村面向全球启动了前沿项目的挖掘,并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为人才团队创造如鱼得水的生态环境。
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由中关村管委会牵头筹建,中关村管委会和海淀区政府共同组织、联合支持。运营该中心的中关村前沿科技与产业服务联盟的联合秘书长窦彦莉表示,进驻中心的企业,可享受一半租金的补贴,还能享受资金支持、宣传支持、展示支持、投融资服务、园区选址和对接服务及优先享受其他政策支持等。
近两年,中关村通过全球征集、公开路演的创新方式,公开选拔前沿技术企业。入选企业需进行公开路演,由“专家+投资人+公众”,按照“技术+社会需求+市场前景”的多元标准公开评审。入选后除了能获得资金、政策、资源对接、信用背书等方面的政府支持,还可以通过创新中心这样的企业产业集聚,受益于“强强联合”的效应。
“技术发展关键是要找场景。”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郑浩峻认为,现在社会分工高度细化,企业单打独斗、一枝独秀的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光有技术没有场景是不行的。比如液态金属,需要消费,需要产业,需要上下游互相配套。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下,企业才能很好地生存发展。大企业忙于建自己的生态链,小企业更热衷于互相借力,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原因就在于此。
中关村政府的企业服务,已到精细化操作的精准服务阶段。这里,既有行业生态、区域生态,也有政府搭建的小生态。许多科技创新企业反映,这正是他们挤进中关村、留在中关村、在中关村能更好发展的关键所在。(经济日报记者 赵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