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

2018-08-19信息快讯网

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信息快讯网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左三)带领医护人员查房(2011年4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

新华社记者陈芳、王宾、田晓航

你可曾知道,口罩之下的无声,是对生命相托的专注;你可曾知道,一袭白衣之下,有颗仁爱济世的至诚之心。

8月19日,全国1174.9万卫生健康工作者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节日——首个“中国医师节”。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卫生健康工作者勇担使命、仁心济世,唱响护佑生命的大爱行歌,汇聚起健康中国建设的磅礴力量,为民族复兴的光荣梦想不断夯实健康之基。

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信息快讯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李兰娟介绍她改进后新的人工肝系统(2015年5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定昶摄

敬佑生命、救死扶伤,中国医务工作者勇攀创新之巅,用精湛医术护航人民生命健康

一位96岁高龄外科医生的双手,吸引了网友们的目光:因为长期捏手术钳,右手关节已经变形,拇指、食指像鹰爪一样微微内扣。

从医75载,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的这双手,把16000多名病人从死神手里拉了回来。

吴老这双手有多“神”?和他共事几十年的护士长说,打开满是鲜血的腹腔,吴老的手“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一摸、一掐,血就止住了,病人的命就保住了。

吴孟超在肝脏外科闯出了一片天地。他大胆提出“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创立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找到了制伏肝病之“魔”的“金钥匙”。

第一例完整的中肝叶切除、第一例巨大小儿肝母细胞瘤切除……在吴老和学生们的努力下,中国肝脏外科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左右上升到了今天的50%以上。

有学生问:您能闯别人闯不进去的“禁区”,靠的是什么?

“没有创新的‘敢’劲儿,怎么能有前途?”这位“中国肝胆外科之父”说,“我这把年纪,以后这样的机会不多了。只有代代传承,疾病预防治疗、医学科技发展才会不断攀登新高峰。”

生命至上,大爱无疆。在生命的奇迹背后,是吴孟超们攀登创新之巅,竖起匡威济世、仁医德行的精神丰碑。

医务人员既需面对惊心动魄、生死搏斗,也需游走于微毫之间,妙手回春。

2017年7月起,由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群众推荐评议活动火热展开。截至2018年7月,这块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典型宣传的“金字招牌”已推出137位优秀个人和8支优秀团队。

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现场交流活动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接过“中国好医生”月度人物的纪念证书。这位坚守角膜病诊疗30年的“光明使者”,眼里透着一股“韧”劲儿。

“病魔把一个人推向了悬崖,我要把他们拉回来。”就是这个朴素的想法,让姚玉峰解决了一个困扰眼角膜移植界的“世纪难题”。

角膜病致盲,全球共有4000万病人。这种病有多可怕?病人不但会看不见,病情严重的话,整个眼球都要挖掉。

在角膜移植手术中,红肿、灼痛甚至是再次失明……排斥反应一直是无法逾越的难关。实验证明:排斥反应针对的是角膜最后一层,只有6微米厚的内皮层。

通过对前人大量的理论研究,姚玉峰明白:只要把患者角膜的内皮层完整保留,理论上就不产生排斥反应。

怎样才能让内皮层在手术中不发生破损?

几十种方法、数千次试验……姚玉峰日日夜夜苦思冥想。终于,他受到鸡蛋壳与鸡蛋衣关系的启发:若将角膜开一个小口,露出后弹力层与内皮层,让“蛋壳”与“蛋衣”分离。这样,剥破“蛋衣”的概率就大大降低。

1995年,世界上第一例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由姚玉峰主持完成。术后无排斥反应,患者三个月后视力达到1.0。第二例、第三例……所有移植均实现零排异!

如今,这项技术不仅大范围应用在中国病人身上,也被推广到美国、日本、印度等地。“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这项技术首次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并被载入世界角膜移植发展史。美国眼科科学院称它是“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

“‘中国医师节’是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特殊荣耀。”姚玉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让“白衣卫士”充满医者仁心、开拓前行的力量。甘于奉献、悬壶济世的情怀,亦将因锐意创新而彰显伟力。

无限风光在险峰。饱览“一览众山小”的风光,需要医者怎样的艰辛与登攀?

1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李兰娟,从率领团队成功应对浙江省“非典”疫情到成功防控全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领衔创立了新发传染病病原快速识别、监测预警、临床救治、公共卫生决策的中国技术和中国模式,获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肯定。

17年——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从研究中医古籍开始,筛选出中药青蒿的抗疟有效乙醚中性提取物,分离出青蒿素,再到获得“青蒿素”新药证书,用“中国小草”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

名医大家,璨若星河。仁术济世,绵延流芳。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医务人员响应党的号召,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在疾病预防治疗、医学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医学大家和人民好医生。

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这就是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的生动写照。

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信息快讯网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自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一心为民、无私奉献,仁医大爱谱写中国医者动人华章

有人说,中国的医生比外国同行要累得多。的确,穿上白大褂、手术服,这些平凡的“英雄”便化身不知疲倦的超人,不负使命,救死扶伤。

“您把钱用在给孩子看病上吧!”为了阻止患儿家长往白大褂的兜里塞红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贾立群竟把兜口缝了起来。

贾立群想,省下了推来挡去的时间,他就能再多接诊几个患儿。北京儿童医院平均每天的门急诊量达9500多人次,有1/10的患儿需要做B超检查。贾立群医术精湛,外科大夫每当碰到疑难病例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让贾立群给看一下”。

由于儿科超声医生十分短缺,1990年至2015年间,贾立群主动承担了医院超声科的夜间急诊工作,并承诺“随叫随到”。为了少让孩子因为B超检查挨饿,他省掉了自己的午饭,争分夺秒给孩子做检查。

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夜里被叫起来19次,连续工作36小时……从医40年来,贾立群共接诊30多万名患儿,确诊7万多例疑难病例,挽救2000多个急重症患儿的生命。

“只要你们能等,不管多晚我都给你们做。”这是贾立群常对患儿家长说的一句话。

心系患者,甘于奉献。平凡的“英雄”,像一束光,用自己不变的初心和不灭的梦想,温暖着这个世界。

面对卫校毕业后留在省城改变命运的机会,山西临汾穷山沟里长大的“80后”贺星龙,并不是没有辗转反侧过。

村里没有医生,距离乡镇卫生院和县城医院路途遥远,出行不便,老百姓经常“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夺去性命”。

贺星龙睡不着。因没钱没条件治病而离世的爷爷,乡亲们你家30、他家20为他凑成的3000多元学费,和自己曾暗暗立下的返乡服务乡亲们的誓言,一遍遍在脑海里闪现。

最终,他婉言谢绝了校领导的挽留,回到乡亲们身边,开启了艰难曲折的村医生涯。

山路崎岖、天气恶劣,但再远再苦,贺星龙都要赶到病人的家中。为了再快一点、给更多村民看上病,他咬咬牙,贷款买了摩托车。

擦伤、摔伤成了贺星龙的家常便饭。骨折了,他自己打上石膏粉,没躺几天,又一瘸一拐地去出诊。

有一次摔得差点没命,扶着浑身是血的贺星龙,一位大婶心疼地掉泪:“你这个娃,究竟有多急的病人呀,连自己命都不要啦!”

贺星龙却说,骑上摩托车是他心情最好的时候,因为所有烦恼都被放下,此时他的心里只有病人。

18年,他骑坏了7辆摩托车,用烂了12个行医包,跑遍了黄河边上的28个村,行程40多万公里……

18年,他出诊16万多人次,医治患者4600多人,免收出诊费35万元,为五保户患者免费贴药4万多元,赊账、死账还有5万多元……

贺星龙不后悔:“钱是没挣下,但4000多乡亲不再为生病发愁了,值!”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贾立群、贺星龙们默默践行着医者誓言,守护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

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甚至终生无悔?

“做医生是一种信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周福德说,医生面对的是生命,生命无价,所以德是最好的衡量。

心向往之,无问西东。敬佑生命、心怀大爱的信仰像阳光一样,照亮了医者的前路,也让他们接诊过的每一位患者如沐春风。

这种信仰从哪里来?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较高的健康绩效。如今,全国医疗机构每年总诊疗人次已超80亿、多个学科疾病诊疗难度系数不断增加、医患关系愈加复杂……面对新时期的挑战,卫生健康工作者正在探索发展中大国的健康建设之路。

如何让13亿多人民看上病、看好病、看得起病,考验着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的智慧和信念。

“橘井泉香,种德收福。”这是一个患者对周福德的由衷赞誉。

为了让很多慕名远道而来的患者看上病,周福德除了每周出三次门诊,还采取周末加诊、每次加号的方式尽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看病要求。

“来的时候有欢迎声,问的时候有回答声,走的时候有送别声。”周福德提出“三声”理念,并把它作为自己门诊的基本遵循。“这是医生对患者的尊重。”

从医病救人到同舟共济,中国医者用生命之托搭建的信任之桥,祛除疾痛、带来新生。

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信息快讯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超声科主任医师贾立群给一名患儿做腹部彩超检查(2013年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大爱无疆、道济天下,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发挥医改主力军作用,书写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2018年7月,北京东单三条九号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院校长王辰对全体毕业生的临别致辞,让学子铭记、令网友动容:

“人的精神和心灵是需要照护的,患者尤其如此。医学跟人类最根本的终极利益是一致的。作为照护的提供者,医师须深谙此道,深明此理。”

今年32岁的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王一民,在朋友圈为这段话点了“赞”。虽然每天查房、会诊的日常工作“波澜不惊”,但他相信,只有不忘大医精诚、仁心仁德的“初心”,做好一砖一瓦,才能盖起中国医学发展的“摩天大楼”。

“我们会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把医师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王一民说。

历史与未来,交融际会;中国医者之魂,始终如初。

走过与疾病斗争的漫漫长夜,健康,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福祉的永续追求。“大健康”嵌入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壮丽版图。

促进全民健康,决胜全面小康。展望未来,健康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已经开启:

到2020年,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到2030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服务质量和健康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更为凸显。人们希望看得上病、看得好病,要看得放心、舒心。

“要着力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入手,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医务人员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风气。”习近平总书记为健康工作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造就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国家发力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中高级职称晋升比例。我国每千人口医师数达到2.44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更加优化,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

向农村贫困人口的健康“短板”发力,我国每年为中西部地区招收培养5000名左右本科免费医学生;拓宽乡村医生发展空间、切实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让好医生“沉下去、留得住、能发展、有保障”;

还医师从业环境一片“蓝天”,“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对扰乱医疗卫生机构秩序的行为需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天津、江西等多地出台医疗纠纷处置条例,让做医生更有安全感、更有尊严。

“实现全周期健康的愿景,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要珍惜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马晓伟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培训培养机制、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提高医务人员保障水平等,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西非,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出血热、恶性疟疾……“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在进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拉利昂军事医学专家组冒酷暑、踏泥泞,走遍塞军所有基层医疗哨点反复调研。他们成功研发出能够实时监测的移动式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还为不足200名注册医生的塞国培训出一支自己的传染病诊治防技术力量。

“我们都是黑皮肤的中国人!”被治愈后的塞拉利昂居民向中国“白衣卫士”竖起大拇指。

从半个世纪前派出第一支医疗队至今,中国医务工作者已累计有2.6万人次参与援外,足迹遍布71个国家。而其中有51名医生,因为疾病、意外或是地区冲突,永远地把生命和牵挂留在了异国他乡。

“中国,渐成医疗卫生领域国际合作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说,中国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对于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作出了重大贡献。

凡大医治病,必当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唐代名医孙思邈笔下济世苍生的情怀,已成为一代代医者的共同追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不断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新贡献,努力开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新局面。

我们向医者致敬——以大爱的力量,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倾注至诚,为人类的健康福祉而胸怀悲悯;

我们与医者并肩——同舟共济、心手相连,在推进健康中国的大道上携手同行。

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信息快讯网

医生贺星龙(左)在为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徐家垛乡曹家坡村的一位村民看病(2017年11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信息快讯网

在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洪东社区,医生在居民熊凤香(中)家中为她测血压。熊凤香刚成为签约家庭医生服务对象,今后可以在家享受上门一对一诊疗服务(2018年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彭昭之摄

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信息快讯网

人们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人民医院的“新农合”一站式服务窗口办理报销结算(2016年9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许畅摄

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信息快讯网

这是在马拉维首都利隆圭的卡姆祖医院,来自中国陕西的外科医生鲁琪为病人检查身体(2012年4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丁海涛摄

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信息快讯网

中国第21批援突尼斯医疗队队员郭璐萍(右六)和其他医疗队员在突尼斯西迪·布济德省下乡义诊(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以生命的名义——献给首个“中国医师节”-信息快讯网

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大学生村医王苏建(中)与同事李翠琴来到居民家中做健康随访(2016年5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中国梦·践行者】4000公里的别样迁徙:黑龙江农民南下广东冬种土豆,一年脱贫
坚定发展高端制造业,解决“有没有”“好不好”的问题!李强书记调研中国商飞公司和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光小明的文艺茶座】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文学:家国情怀始终如一
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中央农办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回应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农业焦点问题
人民网评:每一个中国人都是逐梦的“真心英雄”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英雄——吉国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李小秋:“医生的医生”用精准诊断照亮了这一家子!
评论:防汛避灾,岂能拿生命作赌注!
跨越3000公里的生命救助
致敬首个“中国医师节”,他们登上舞台本色演绎医者仁心
不辜负患者“以性命相托”——迎接首个“中国医师节”
30分钟救了12条生命!福建一大巴司机行车中发病,坚持送乘客到服务区后身亡
上海急诊科泰斗被饿了么送餐员撞倒不幸离世。横冲直撞的外卖骑手该管管了:岂能一味求快,置他人生命于不顾!
习近平对首个“中国医师节”作出重要指示
精选500多件珍贵史料,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历史大展在沪开幕,大量资料为首次与大众见面
第二届“仁心医者·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奖”“上海市区域名医”颁奖大会在沪召开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中国医务工作者在海外
“孤岛村医”余家军:一人一船 在水一方
致敬“生命的守护者”(今日谈)
中国代表团亚运赛场掀起青春风暴
【致敬医师节·专家呼吁】注重人文医学 做有温度的医生
收藏这张亚运会观赛日历,为中国加油!
感恩!生命路上,有你守护
首个医师节!上海这4位医师获得了“中国医师奖”
【致敬医师节】尊医重卫 各地庆祝首个医师节
美媒:为什么巴菲特看准了中国
雅加达亚运会:首金诞生!中国选手孙培原获男子长拳冠军
他们这样过节!上海300名专家“中国医师节”期间远赴滇藏疆义诊
现在的病人拿着94年前的医疗优待券来看病,医院照样减免了费用。到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历史展上看故事!
周南:为了生命,一次次“站了出来”
陈理真:用生命捍卫党的事业(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周福德:用医术创造生命奇迹 用医德泽被杏林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