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据说能笑400多次,这出戏给了那些“闹剧”一个响亮的耳光

2018-08-30信息快讯网

注意!据说能笑400多次,这出戏给了那些“闹剧”一个响亮的耳光-信息快讯网

“欢迎光临本剧院,无论您手中的票是在售票窗口买的、朋友友情赞助的,或者和黄牛斗智斗勇后艰难得来的,我们都希望您能度过一个愉快的夜晚……”

伴随着幽默十足的 “观众须知”及欢快的音乐,大幕迅速升起,一出闹剧就这样“不寻常”地开始了。

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捕鼠器戏剧工作室等联合制作出品,在沪经演十年不歇的英国经典闹剧《糊涂戏班》今晚起至9月9日在美琪大戏院进行新一轮演出。

话剧讲述了一个快要巡演的剧团,为演出一部名叫《一丝不挂》的戏而发生在台前幕后的种种故事。从第一分钟开始的舞台事故到最后一秒的荒唐结尾,无一不充斥着欢乐。

注意!据说能笑400多次,这出戏给了那些“闹剧”一个响亮的耳光-信息快讯网

首演于1982年的《糊涂戏班》是英国作家迈克尔·弗雷恩的作品,曾荣获“托尼奖最佳剧本”“英国戏剧奥利弗奖最佳复排剧本奖”“英国戏剧奥利弗奖最佳喜剧”等多个奖项,并成为伦敦西区复排次数最多的闹剧。从第一秒开始的舞台事故,到最后一秒的荒唐结尾,奇葩事件频出、搞笑情节连连。然而这部几乎每轮演出都会一票难求的“热门戏”,不仅有着“笑出腹肌”的好口碑,在专业人士眼中更是一部“看门道”的高明之作。

可能没有多少观众会留意,这出著名的英国闹剧的英文原名叫《Noises Off》,可以翻译成《噪声停止》或者《稍安勿躁》。因为讲的是一个五流剧团在排演前后的笑料百出的故事,所以国内翻译成《糊涂戏班》倒也显得合适。

这是一个在喜剧体裁上少见的三幕剧。现当代戏剧一般是两幕剧或四幕剧,当然古典主义也有不少五幕剧。第一幕演的是导演和演员们在排练一出名叫《无中生有》的戏,虽然有些好笑的地方,但感觉似乎一般,于是在第一次幕间休息时会有观众离场。若是如此,你就错过了一出能让你大笑不已的喜剧。第二幕则是将舞台转了过来,让你看到排练的同时,在后台角色与演员之间的关系混乱。也有人会在第二次休息时走出剧院,以为自己已经将这个闹剧看到差不多了,那么,你就将错过这些演员在第三幕正式演出时的令人爆笑的各种出糗和意想不到的救场。

注意!据说能笑400多次,这出戏给了那些“闹剧”一个响亮的耳光-信息快讯网

而制作方宣传的400多次笑声,也主要集中在最后时刻,很多观众甚至笑到了精疲力竭的地步。也许这让花钱看戏的观众,做戏取悦观众的制作方与演职员各方都足够满足了。可这部作品真的如其它闹剧一样,只是博人一笑吗?这两次中场休息是否可以取消而不让耐心不佳的观众继续留在剧院?实际上,取消幕间休息竟然是会减少效果的,最好的例子是根据本剧改编的电影,虽有名导和喜剧大腕的加盟却笑果不佳,成为远逊于舞台原著的平庸之作。倒是一幕一幕分开来演,无论什么样的班底,效果都不差,真是个“糊涂戏班”也可演出的《糊涂戏班》。

明眼人都会留意到这部作品的编剧是英国当代名家弗雷恩,他的另一部在中国演出并广受关注的作品是《哥本哈根》。《哥本哈根》因为有着高等核物理、二战政治与科学史等元素,就连已经演出了几百场的国家话剧院的演员也坦陈,自己还没完全搞懂这个戏,而对《糊涂戏班》,看懂似乎根本不成问题。我认为恰恰相反,满台令人费解的物理学名词与复杂的人物心理的《哥本哈根》,观众其实基本上是能接受与理解剧作家所表达的含义的,而《糊涂戏班》的潜台词和内在意义则容易被观众甚至排演者自己在笑果的追求中忽略掉。

注意!据说能笑400多次,这出戏给了那些“闹剧”一个响亮的耳光-信息快讯网

《糊涂戏班》是可以糊涂地排,糊涂地演的。它设置的人物和喜剧情境,足以让观众开怀大笑两个多小时。然而剧作设计了两次换场除了转换时间和场景之外,也是让观众在等待的幕间有所品味,有所准备。第一幕的庸常排练是为了衬托第二幕的浪漫,抑或情感混乱中的残酷,第三幕则再次回到幕前,在导演“The show must go on”的决定下,剧团所有成员虽然纷乱不已几近崩溃,但最终完成了演出,并和大笑的观众们一起形成了戏剧的高潮。

不知道观演双方在被台前、台后的演员笑料撩拨、开怀的同时,是否注意到这三幕戏除了在台前幕后场景的变化外,剧作家还有着时间上的精心设计?第一幕是首演前六小时,第二幕则是30天后在巡演的第二个城市,第三幕则是距第一幕彩排82天,也是最后巡演的城市。剧作家如此仔细的设定必然是有所表达的,是让一群凡人经受时间的洗礼而成长,中间的尴尬看似可笑,甚至对当事人有些痛苦和无奈,但最后在舞台上还是碰出了幸福的光芒。

注意!据说能笑400多次,这出戏给了那些“闹剧”一个响亮的耳光-信息快讯网

正因如此,在那么多的闹剧和喜剧中,这部作品摘得劳伦斯·奥利弗最佳喜剧奖,并演出至今不是偶然的。相反,几年前也曾让我们大笑不已的那些爆笑剧已经难得再有踪影了。

今天的我们把一切都简单化、效果化了。甚至把戏剧尤其是喜剧都当成了快餐或者文化爆米花。

也许我们应该再进剧场重新品味一下这部原名《噪声停止》的喜剧,事实上最近在伦敦该剧重新上演时,有很多观众是第三次、第四次观看这部作品。不同的笑声意味着不同的启示,这样的一部独特的喜剧,在笑声中净化了演出者和观看者,也给了那些为笑而笑的“闹剧”一个响亮的耳光。

节选自评论《“糊涂”的“笑果”,响亮的耳光》,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石俊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

制作编辑:童薇菁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