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迟疑与犹豫之后,迎接挑战
赵明还有一个烦恼,一般观众未必会知道。
近20年前,赵明曾为舞蹈家黄豆豆度身打造过中国舞剧版《闪闪的红星》,获第2届全国舞蹈比赛“荷花奖”编剧和编导金奖、2001年“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文华奖”编导奖,由此声名大噪。这是赵明编导生涯中的第一部舞剧,而且如此成功,经过这么多年他再次选择这样的题材,为上海芭蕾舞团首席演员吴虎生重新打造一部《闪闪的红星》——“将近20年后,用芭蕾舞的形式重新诠释这部同题舞剧,勾起了很多的回忆与情怀,也有过无数迟疑和犹豫。对自己的挑战,实在太大了。”人总是会对过往的事情抱有审视和回观的态度,赵明看自己的旧作《闪闪的红星》自然会有不满足的地方。因此,也就走得格外审慎与仔细。
时过境迁,但属于红色经典的激情没有改变。“那些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献出生命与热血、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不顾一切的人,需要被历史记住。”他说,“《闪闪的红星》故事中有红军战士的英姿飒爽,有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坚定的革命斗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更有种在潘冬子内心、炙烈的红色火种,那寓意着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属于那个红色岁月,同样属于今天。”
在芭蕾版本的《闪闪的红星》中,有如梦如幻的映山红,也有绿意盎然的江水竹林,有朴实雅致的中国色调,也有唯美精致的芭蕾经典样式感。舞剧音乐根据全新的故事结构进行度身创作,其中保留了《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的经典乐段。舞美、服饰、灯光的设计则以中国江西的地域元素与芭蕾艺术诗意而浪漫的表达样式相融合,以中国芭蕾的独有语汇抒发炙热的革命情怀。
让艺术达到信仰的程度,真挚感人
这版《闪闪的红星》阵容空前强大,上海芭蕾舞团几乎倾巢而出,包括吴虎生、范晓枫、张文君、戚冰雪在内近90位演员参与演出。排练厅里,“潘冬子”吴虎生背着长枪旋转起跳,坚毅的神情、阳刚的身姿,一改往昔的“王子面貌”。他说“这部作品对青年演员们,也是全新的考验”。
毕竟,《闪闪的红星》既不像《天鹅湖》,也不是《睡美人》。“《闪闪的红星》是用芭蕾舞来表现红色题材,如何符合当今舞蹈审美需要,也是重要课题。”
“演员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状态,一种感受,过了也不行,没了也不行,过了就成了‘假大空’,流于表面和概念化;但是不足不够的话,心里那一腔热血就展现不出来。”为此,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提议,舞蹈演员们要去部队体验生活。作为从基层宣传队走出的文艺兵,赵明对辛团的建议鼓掌叫好。“革命信仰是创作的出发点,艺术如果达到信仰的程度,就真挚了,生动了,就能打动别人了。”
>>>相关链接:
直到今天,《闪闪的红星》非但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各种版本的《闪闪的红星》还在各种舞台上竞相辉映。
潘冬子的诞生
1961年,作家李心田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两个小八路》,受到欢迎,后来编辑又约请他再为孩子们写一部小说,于是便有了《闪闪的红星》的创作。
当时李心田是部队文化速成中学的教员,所教学生中,有很多学生的父母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这些老红军在战争年代将孩子分送他人,有的人等到全国解放后孩子才找到父母。为了不忘记这些红军子女艰辛的童年,并告诫后人,是他创作《闪闪的红星》的初衷。1964年,时任济南军区文化部干事的李心田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完成小说《战斗的童年》。1971年,李心田对小说修改后,改名《闪闪的红星》。1972年5月,《闪闪的红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小说出版之后,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好评如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发表评论,称《闪闪的红星》是对儿童教育的绝好教材。接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了这部小说,全国十多家出版社都要出版此书。很快,《闪闪的红星》还被译成了英、德、日、法、越等国文字,对外进行出版发行。
从小说到银幕
相对于小说,于1974年10月公映的电影《闪闪的红星》更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电影的故事内容只截取了小说的前半部分,从1931年起,到1936年止,幼年“潘冬子”成为全剧的核心主角。
《闪闪的红星》拍摄得清新抒情,真实细腻,细节描写情真意切,感染力极强。时年11岁的小演员祝新运演活了潘冬子这个角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由著名作曲家傅庚辰创作的音乐与电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风景镜头,带出了满山青竹,遍野映山红……其中,潘冬子蹲坐竹排,宋大爹持长竿稳站排尾,在绿水青山中游走的的经典场景令人尤为难忘,与这组镜头相配的就是著名歌曲《红星照我去战斗》,还有《映山红》和《红星歌》至今仍广为传唱,为大家所熟知。
作者:李硕
现场摄影:叶辰亮 (除另有说明之外)
编辑:李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