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补上儿童影视创作的短板
现实世界是成人主导的,但在艺术家构造的儿童影视里,应该为儿童保留属于他们的天地
曾几何时,吃完晚饭看电视少儿节目,节假日到电影院看电影,是欢乐童年的“标配”。近年来,儿童影视“缺位”引起普遍关注。所谓“缺位”既指儿童影视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部类发展不够充分,更是指儿童影视在滋润儿童心灵、引导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其表现是儿童影视作品数量不多,而且题材不新、缺乏想象力和童趣,优秀作品也不够多。
从儿童影视创作生产本身来看,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促进政策,设立儿童电影资助基金和儿童电影奖项,还打造一批少儿电视频道,但发挥撬动儿童影视创作的杠杆作用,依然有较大改进空间。弥补儿童影视的缺位,应抓住作品创作这个“牛鼻子”,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下功夫。
一是广种善心。任何文艺作品都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传递崇高价值、表现美好情感,以艺术之光照亮下一代成长的道路。相反,暴力、低俗、腹黑等内容如果植入儿童影视,就会污染纯净的心灵。因此,推动儿童影视繁荣发展,首当其冲的是端正作品的“三观”,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置于影视作品之中。当代少年儿童更倾向于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意见而非顺从权威。这就要求儿童影视作品少一些灌输、多一点倾听,做到道理故事化、故事人格化、人格形象化,把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们,用艺术之手帮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引导他们学会更加平和、顺畅、有效地与世界相处。
二是体悟童心。艺术创作要善于感知和反映同代人的精神世界,同理,儿童影视创作要深入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不在创作者的书斋里,不在现成的“套路”里,也不在已经成年的创作者对自己当年儿童生活的印象或回忆里,而是在新世纪以来生动活泼的社会现实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中。这就要求创作者感受当代中国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等最切近的变化,深入“小人国”里那个真实的世界,直面儿童“成长的烦恼”,回应儿童精神诉求。
三是独具匠心。优秀的儿童影视作品,往往线索简单而情节新奇,主题隐蔽而细节丰富,基调明快而轻松幽默。这也是少年儿童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的内在要求。丰子恺曾指出,小孩子的生活是趣味本位的,切不可把儿童大人化。确实,现实世界是成人主导的,但在艺术家构造的儿童影视里,应该为儿童保留属于他们的天地,任他们的想象力畅快地翱翔,任他们的探索欲充分地迸发。这就要求创作者研究儿童艺术接受心理,探索掌握当代儿童审美特征,发掘影视艺术的独特魅力,在童趣化的世界中塑造经典影视形象。
儿童影视成功补位,还应创新形态。如今的少年儿童是互联网原住民,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是接触影视艺术最重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从互联网中获得的生活体验正在构成他们欣赏、接受和评判影视作品的重要参照。电影《头号玩家》受到“00后”的追捧就是一个例子。可以想见,缺乏“网味儿”的影视作品可能越来越难吸引少儿观众。这里所说的“网味儿”当然包括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影视作品的传播和推送,但更强调增强儿童影视与网络文学、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等的互动,从网络文化体验中提取题材和凝练趣味,弘扬具有前瞻性的、积极向上的新风貌,构筑面向未来的新型儿童影视。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