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考古队联合发掘拉哈特遗址结出“友谊之花”
▲中哈考古队员合影。
今天(9月3日)下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了今年以来该院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拉哈特遗址,与哈方合作开展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此次考古合作,是“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盛开的一朵交流之花、友谊之花。
今年7月8日至8月20日,该院与哈萨克斯坦伊赛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联合组建的考古工作队,对哈萨克斯坦伊赛克国家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区域内的拉哈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是继2017年首次对该遗址考古调查与试掘后,第二次开展工作。
拉哈特遗址位于该国境内天山北麓,东距中国霍尔果斯约250公里,西距阿拉木图约50公路,是丝绸之路天山北线上的一处重要遗址点。当地传说这里是塞人王族部落的居住遗址,著名的伊塞克金人墓葬就位于该遗址附近。
▲拉哈特遗址发掘区域俯瞰。
去年5至7月,联合考古队在伊赛克区域,调查了以拉哈特遗址为主的早期铁器时代遗址4处,面积合计约51万平方米。在该遗址区域内设置十字形勘探带,布设探沟3座,勘探长度合计约1200米。清理出灰沟、灰坑、房址、灶、炉等遗迹,出土铁、陶、石、骨器等器类,可辨器物以罐、钵为主。遗址附近还采集到可能是早期铁器时代塞人的陶器钵、罐共两件,一钵一罐。
▲拉哈特遗址发掘探方遗迹分布图。
▲马坑K2。
▲马坑K3。
▲M8墓。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丁岩副研究员介绍,今年发掘中,他们依旧将现场踏勘、传统发掘、普通记录与RTK测绘、三维摄影、高空航测等多种现代技术相结合,共发掘探方面积约240平方米,清理墓葬15座、马坑2座、灰坑多座,沟道2条。在马坑、灰坑、沟道等遗迹单位内,出土有铁器、铜饰件、石器、陶器片、陶纺轮、草拌泥块等。墓葬多为偏室墓,少数为土圹墓,不见随葬器物。这些遗存、遗物的时代有公元前5至公元前3世纪的,有公元9至10世纪的。
丁岩说,拉哈特遗址是以一号高台为核心,以壕沟为界,在高台周围设置了若干居住区域,该区域内还存在一些手工业作坊。“依据目前发掘到的陶器遗存面貌,可以推测拉哈特遗址沿用了多个时代,晚期可至蒙元时代(13世纪左右),早期可达早期铁器时代(公元前7至3世纪)。结合调查和试掘收获,我们初步认为在伊赛克区域东西长约30公里的天山北麓地带内,在面貌、内涵近似的遗址中,拉哈特遗址的面积和规模最大,可能具有中心聚落的地位。”
▲T6墓葬区域地表石堆。
“本次发掘,获取了该区域活动过人群的一些物质遗存,表明曾经有过多个人群先后在拉哈特遗址区域生活过,进一步了解到该区域考古学文化的面貌和历史变迁信息,为拉哈特遗址的深入、全面研究,积累了科学的考古资料。”丁岩说。
在拉哈特遗址发掘工作中,中哈联合考古队队员通力合作,顺利完成了年度工作计划,结下了极为深厚的友谊。双方队员工作中坦诚相待,交流沟通,生活上相互帮助,关心有加,加深了两国间的友谊。
文:报驻陕记者韩 宏
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
编辑制作:韩 宏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