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友谊 珍贵的记忆

2018-09-11信息快讯网

深厚的友谊 珍贵的记忆-信息快讯网

9月9日,四川青少年赴俄交流团向“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赠送书法作品,表达中俄友好情谊。本报记者 杜尚泽摄

深厚的友谊 珍贵的记忆-信息快讯网

“海洋”全俄儿童中心门前带有俄文“海洋”的标志。本报记者 吴 焰摄

深厚的友谊 珍贵的记忆-信息快讯网

四川青少年在“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内的图片墙上找到了曾经的小伙伴们。本报记者 屈 佩摄

深厚的友谊 珍贵的记忆-信息快讯网

俄罗斯青少年欢迎四川青少年重返“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本报记者 殷新宇摄

每一朵花开,都有一种结果;每一粒种子,都在酝酿未来。

10年前,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后,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关爱下,1570名灾区少年赴俄疗养,其中约半数来到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

8年前,时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专程来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考察并深情致谢:孩子们亲身体会到俄罗斯人民的友爱、善良、温暖,应验了“大爱无疆”这句中国人常说的话,真爱没有国界。2013年3月,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习近平首次出访的第一个国家选择俄罗斯,并再次谈到中俄之间的这段友谊。

今年9月9日,数十名四川灾区孩子代表重回“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共赴“十年之约”。欢笑与泪水中,回忆与祝福里,本报记者特别采访了与该中心有着特殊关系的3个人。作为中俄友谊的亲历者、见证者、传承者,他们的故事从另一个视角,呈现了这场跨越十年的情缘。

10年前,马尔佐耶夫积极参与邀请中国孩子到中心疗养——

希望孩子们珍惜俄中情谊,希望和平、善意和笑容永远与他们同在

得知2008年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的那批中国灾区孩子代表重返中心,已经69岁、正在几千公里外家乡的中心前主任瓦列里·马尔佐耶夫,手写了一封长达14页的信函,向本报记者讲述当年的点滴故事。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马尔佐耶夫和妻子正在中国三亚度假。看到电视直播的地震画面,目睹灾区人民的巨大悲怆,他们立即加入到为灾区人民捐款的队伍,并决定立即回国——“我们要邀请中国孩子到我们中心去疗养。”

从三亚回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马尔佐耶夫联系中国驻当地总领馆、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表示希望让中国灾区孩子来“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很快,他得到了肯定的答复。

2008年和2009年,“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累计接纳来自中国地震灾区的中小学生737人,这是该中心迄今35年历史中,规模最大、任务最特别的一次接待。在“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工作的27年里,这些来自四川地震灾区的中小学生,是马尔佐耶夫付出心力与关爱最多的一批孩子。

在20天的疗养时间里,马尔佐耶夫和妻子把中国小朋友当作自己的孩子,带领中心全体老师、员工,精心呵护,悉心照料,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马爷爷”。

四川孩子无辣不欢。为中国孩子准备的辣椒很快用完了,马尔佐耶夫开始着急地寻找辣椒。他先给自己在绥芬河的朋友打电话,托他们买300瓶“老干妈”辣椒酱。之后,他又想办法联系到一个即将从北京返回符市的旅行团,央求团员们每人帮忙携带3瓶辣椒酱。“四川孩子爱辣,我们特意从中国运来350公斤辣椒。”2010年3月21日,习近平考察“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时,马尔佐耶夫专门讲述了这段故事。

2010年和2011年,中国政府邀请1000名俄罗斯中小学生赴华参加夏令营,马尔佐耶夫担任夏令营代表团团长。在中国,他看到俄罗斯孩子所到之处皆受到热情接待,再一次深深感慨:俄罗斯人民和中国人民都是懂得感恩的。

“希望孩子们珍惜俄中情谊,希望和平、善意和笑容永远与他们同在。”如今,马尔佐耶夫虽然远在家乡,但仍然十分想念那些中国孩子。得知习近平主席将再次到符拉迪沃斯托克,马尔佐耶夫表示,习近平主席对俄中之间这段友好故事的关注,正说明了俄中之间是真正的友谊,相信俄中两国的青少年将会把友谊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2008年,13岁的席浚斐赴俄疗养;如今,他是远东联邦大学大四学生——

习近平主席的到来将会进一步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友谊

2008年7月17日,来自四川省北川县的席浚斐与近400名地震灾区的孩子一起,来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他对那一天印象深刻——处处是鲜花与微笑,辅导老师“像妈妈一样和蔼”。和俄罗斯小朋友一起玩的游戏充满乐趣,已经两个月不见笑容的灾区孩子,放声笑了出来。

20天后,即将离开中心,这个13岁男孩将封存着纸条的矿泉水瓶扔进海里。4个月后,中心的老师在海边捡到了这只漂流瓶,纸条上用中文写着:“我爱俄罗斯……”

这个“漂流瓶故事”,也是习近平2010年访问时,马尔佐耶夫特别讲过的。后来,通过辗转查找,人们找到了这个当初放漂流瓶的孩子。

这年夏天,马尔佐耶夫带领俄罗斯儿童在北京参加夏令营。席浚斐从电视新闻中看到有关消息,通过电视台牵线,他终于在北京见到了“马爷爷”。

见面时,这个北川男孩向“马爷爷”表达了两个心愿:希望有机会再回“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希望将来能去俄罗斯读书——不是莫斯科、圣彼得堡,就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想多做一些增进中俄友谊的事情,是我们那批孩子共同的梦想。”他说。

他的愿望感动了中俄双方很多人。一年后,“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举办“世界的孩子”活动,席浚斐受到邀请。两年后,正在北京一所高校读大一的席浚斐,收到了来自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远东联邦大学的录取函,成为一名公派留学生。

到远东联邦大学报到后的第一个周末,席浚斐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一张与“马爷爷”的合影赶往“海洋”全俄儿童中心。虽然路很远,还下着雪,但都没能拦住他内心的热情。

凭着那张合影,尽管语言不通,“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的门卫还是明白了他的来意。“马爷爷”很快让人开车把他接到家里。满满一桌子饭菜,句句关怀的话语,让席浚斐感到暖意直抵心窝。

“俄罗斯和中国,那么多人的爱给了我,让我梦想成真。我该做些什么去回报?”在远东联邦大学,他努力学俄语、学知识,更牢记自己的使命:要为中俄青年的相识、相知作贡献。最近这些天,席浚斐为即将召开的第四届东方经济论坛和其他活动忙得马不停蹄,却满心欢喜——“中国,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都是我眷恋的地方。一切有利于两国友好的事,我都愿出力。”

得知习近平主席将来符拉迪沃斯托克出席东方经济论坛,席浚斐满怀期待:“习近平主席的到来将会进一步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之间的友谊。”

古普托尔下决心到中国留学——

无法第一时间读懂他们的信,这让我有了学习中文的想法

俄罗斯留学生亚历山大·古普托尔来自西伯利亚,正在山东理工大学攻读中文专业,一口流利的中文让人印象深刻。“为什么要学中文?”这个话题引出了他与中国赴俄疗养儿童跨越10年的故事。

2008年7月,当来自中国地震灾区的孩子们走进“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时,正在中心工作的古普托尔担任了其中几十个孩子的辅导员。第一天见面,孩子们礼貌地用简单的俄语打招呼,给古普托尔留下很好的印象。

在古普托尔和同事们的精心照料下,笑容渐渐回到孩子们脸上。孩子们回国前,大家互相留下联系方式,难舍难分。不久后他就收到了其中几个孩子的来信。“可惜不懂中文,无法第一时间读懂他们的信,这让我有了学习中文的想法。”

2011年,中国政府邀请俄罗斯千余名中小学生访问中国,古普托尔作为带队老师,一起参观了北京、上海等地。中国先进的基础设施、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他意识到,学习中文很有前途。他由此下决心,到中国去留学!

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再次邀请震区儿童赴俄疗养。已在中国留学的古普托尔,主动负责孩子们的签证及带队事宜。这一次,他学到的中文发挥了很大作用,和孩子们的交流得心应手,也能更有针对性地辅导治疗,让古普托尔“非常有成就感”。

明年就要毕业,古普托尔对自己的未来早已有了规划:希望自己能给来自独联体地区的学生教授汉语。他正在编写相关教材,还热心地为俄中两国青少年的暑期培训疗养合作牵线搭桥。“这些活动可以让两国学生互相学习,也一定能更好地增进两国青少年的友谊。”(本报记者 吴 焰 屈 佩 殷新宇 曲 颂 谢亚宏)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