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 | 中非合作正“青春”

2018-09-04信息快讯网

点赞 | 中非合作正“青春”-信息快讯网

中国企业承建的乌干达坎帕拉至恩德培国际机场高速公路航拍 新华社记者林志坤 摄

点赞 | 中非合作正“青春”-信息快讯网

3月25日,列车员在亚吉铁路一列列车上核实旅客车票。新华社记者 王守宝 摄

9月3日,中非领导人齐聚北京,共同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峰会围绕“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和过去相比,简直天壤之别”

1976年,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非友谊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强有力见证。42年后,被誉为“新时期的坦赞铁路”的亚吉铁路,自2018年起1月正式投入商业运营。这条全长751.7公里的非洲首条现代电气化铁路,将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红海岸边的吉布提连接到了一起,从前要颠簸近20小时的行车路程,现在只要4个多小时。

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经常往返埃、吉两国的吉布提小伙子阿卜杜拉难掩兴奋地说:“这和过去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感谢中国朋友!”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是制约非洲一体化和自主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非洲国家在加快工业化的进程中,对基础设施有着巨大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也就此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合作的重点。

自2015年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已建成和在建的项目,将帮助非洲新增约3万公里的公路里程、每年8500万吨的港口吞吐能力、每日超过900万吨的清洁用水处理能力、近2万兆瓦的发电能力和3万多公里的输变电线路……中国承建的基础设施项目遍布非洲大陆,中非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根据新华社援引的一份当地独立调研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在来自36个非洲国家的5.4万名的受访者当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影响“较积极”或“非常积极”。

受益于中非合作,非洲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与此同时,因为深度参与非洲的投资、贸易和工程建设,中企也在海外市场拓展、跨地域企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进一步发展壮大。

以亚吉铁路为例,亚吉铁路是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全产业链“走出去”的铁路,带动了中国装备、技术、资金乃至标准、规范和发展理念的提升。承建该项目的中国企业利用修建电气化铁路之机进行海外战略转型,多方位参与当地的投资和建设,不仅获得亚吉铁路六年运营权,还成功竞标铁路沿线四个工业园的建设。

“55年不断的卫生合作项目”

8月29日,首部中国与非洲国家(加纳)合拍的故事片《埃博拉》在京签约启动。影片取材于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之际,中国医疗队在西非国家开展救援的故事。

2014年,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多国暴发埃博拉疫情,中国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卫生援外行动,先后分四批累计向疫区及周边13个国家提供了总价值达7.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物资和资金。中国驻疫区国家的医疗队没有撤离,而是选择坚守当地、与非洲朋友共患难,共同抗击疫情。在疫情肆虐的高峰时期,在疫区工作的中国专家和医护人员多达700人次。

2017年7月,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从舟山起锚,历时近百天,访问了吉布提、塞拉利昂、加蓬、刚果(布)、安哥拉、莫桑比克、坦桑尼亚7个非洲国家,累计接诊病患5.2万余人次,进行辅助检查2.4万人次,实施手术246例。时任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参观“和平方舟”时说:“中国永远是塞拉利昂最可靠的兄弟。”

有统计显示,自1963年中国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以来,截至目前中国向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医疗队员累计2.1万人次,诊治患者2.2亿人次,培训各类卫生人才8万人次。50多年来,有51位中国医疗队队员献出生命,长眠在非洲大地。仅2017年,就有53支援外医疗队共1042人分布在52个受援国家的107个医疗点上提供医疗服务,其中有996名队员常驻在43个非洲国家提供医疗援助。

“大概世界上55年都不中断的卫生合作项目,恐怕也就是(只有)中国向非洲派遣医疗队这件事。”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高卫中说。

此外,据高卫中介绍,中国在过去55年中在非洲援建了130多所医院,提供了大量的培训和医学教育,帮助非洲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

“人心换人心”,中国人民对非洲大地的真切情谊也得到了非洲人民的真切回应。2008年5月及2010年4月中国汶川、玉树等地先后发生重大地震灾难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国力并不富裕的非洲国家纷纷踊跃向中方捐款。其中长期贫困落后、仅有101万人口的赤道几内亚就捐款100万欧元,相当于每位国民捐出1欧元。

在传统的互帮互助外,医药贸易正逐渐成为中非卫生合作的亮点,2017年双边贸易额已达24.32亿美元,中国制药企业已在埃塞俄比亚、苏丹等多个非洲国家建厂或设立销售点,赴非开展药品本地化生产步伐加快。此外,据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此前表示,近年来中医药服务贸易在非洲发展迅速,北京同仁堂、天津天士力等知名中医药企业在非洲都设立了分公司,并相继开设了中医诊疗机构等。文化交流搭起“民心桥”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要真正筑牢中非友好合作的基础,确保中非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加强中非人文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2011年,一部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非洲收获火爆收视率。很快,中国电视剧成为非洲居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平凡的世界》《老米家的婚事》《青年医生》……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前外交部非洲司司长许镜湖介绍,目前中国正在非洲建设“万村通”项目,将为25个非洲国家通电视,“万村通”项目的落实将为非洲偏远地区百姓打开一扇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口。

在谈到中非青年人才培养时,许镜湖表示,非洲国家领导人对青年的教育非常重视,这也是中非合作框架内的重要合作领域。她介绍说,自2015以来,中国为20万名非洲青年提供了各类职业技术培训,还提供了4万名青年来华培训名额,2000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以及3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有媒体报道,从2014年起中国已成为讲英语的非洲学生赴海外留学的首选目的地。此外,中国还在非洲41个国家设立了54所孔子学院和27所孔子课堂。

据许镜湖介绍,中非目前已有200多个人文合作项目,其中“欢乐春节”“中非文化聚焦”“中非文化人士互访计划”“中非文化合作伙伴计划”等品牌活动,已成为中非双方推动文化领域“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自2016年以来,“中非文化聚焦”共邀请非洲八国11个艺术团共196人来华演出,组派国内10个优秀艺术团共540人赴非洲访演,同时还在北京等六省市举办“非洲印象展”“神灵的艺术——来自中部非洲的面具展”“非洲艺术展”等展览。

中非文化产业合作之路也在不断探索之中。今年5月至6月,由文化和旅游部策划的“中国文创产品展示周”在全球35家中国文化中心联动推出,在尼日利亚中国文化中心、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开罗中国文化中心等举办的此项活动各具特色,以展览、产品发布、研讨、讲座等多种形式拓展文化产业合作渠道。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