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威教授弥留之际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
“高原觅真知创新已成生前事,地热寻远志继续自有后来人。”9月16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师生向学校知名构造地质学家李德威教授作最后告别。9月14日,李德威因病逝世,享年56岁。
李德威32岁被破格提升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始终奋战在地质一线,提出“层流构造假说”,是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提出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成为目前国际地学界的热点。
李德威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行程超8万公里。1990年,他参加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发现了许多与地质构造学说相矛盾的现象。为弄清原因,从那时开始,他每年都要花3至4个月的时间奔波在青藏高原。
经过多年实地调查,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一举打破“板块构造假说”,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
此后,李德威相继又提出了洋陆耦合、多级循环、四维动态成矿和地震热流体成因等创新理论,建立了盆山与洋陆耦合的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和地核与太阳能共同驱动的多级循环地球系统动力学,初步形成了一套以青藏高原为基地的地学理论系统。
汶川与玉树地震后,李德威都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开展调查。此后几年,李德威陆续提出陆内地震的热流体撞击成因假说、地震及关联灾害监测、预测思想与方法,对芦山、鲁甸、景谷、康定等强震进行了准确的中、长期预测。
李德威提出的地震成因理论认为,地震与地下热能和热流体的局部聚集有关。如果把地下聚集的热能提前、缓慢地释放掉,就可以降低地震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地震的震级和破坏性。同时,提取出来的地热能还可以供我们使用。
李德威提出的理论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2011年至2012年,他曾两次以执行主席的身份参加香山科技会议,先后获得“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诸多荣誉。
近年来,他开始用创新的理论研究固热能(地球物质发生固态流变的热能),团队通过重点研究南海、雷琼裂谷及周边的固热能热源及控热构造,查明了雷琼裂谷南侧的固热能分布规律。今年3月,海南琼北打出了“中国东部第一井”,为我国固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李德威在病床上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不能言语的弥留之际,躺在重症监护室病床上的李德威借来护士的笔颤抖着写下了“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10个大字鼓励团队继续攻关。
李德威的学生、中国地大地学院副教授刘德民介绍,在地下很深的地方,岩石温度可以达到180摄氏度以上,这种热能源属于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是第三次能源革命的新能源,理论上地球深部有很多这种能源,过去地热利用率不高,李老师的设想是大规模利用,尤其是在发电领域。
文/报驻鄂记者钱忠军 通讯员陈华文 徐燕 图/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编辑制作:钱忠军
责任编辑:朱辉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