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美国中期选举初选进入尾声,“伯尼路线”或成民主党未来主流
自称“民主社会主义者”的27岁的茱莉亚·萨拉查(右二)在纽约州参议院选举民主党初选中获得党内提名,但这位政治新人却因遭性侵、说谎等问题陷入争议漩涡。 东方IC
进入9月,美国各州的中期选举两党初选陆续告一段落。从3月6日得克萨斯州打响全美初选第一枪以来,这半年几乎每个初选周都会带来新的头条新闻,但贯穿始终的有这么一条辩论主线,即“伯尼·桑德斯式”候选人是未来民主党的主流,还是仅仅“昙花一现”。
伯尼·桑德斯以“民主社会主义者”自我标榜。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民主党初选中,他与希拉里“杀”得刺刀见红,后者几乎被桑德斯掀翻,最后多亏“超级代表票”才得以力挽狂澜。两年多前的落败并没有让桑德斯销声匿迹,相反,他已在民主党内扶植了一股强大的反叛力量,继续对20多年来民主党奉行的中左温和路线形成巨大的冲击。
“进步主义”只是一种模糊的竞选修辞
美国通常将这些反叛力量统称为“进步主义者”,而且只要候选人的竞选纲领能够体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支持“单一支付医保”、严格管控枪支、扩大同性恋社群权利、保护移民等口号,那么大致就可以被归类于“进步主义者”。
这种粗略的定义不免会给外界带来困惑。比如,格雷昌·惠特默和沙里斯·戴维斯在密歇根州州长初选和堪萨斯州国会众议员初选中,分别战胜所谓的“进步主义”候选人阿卜杜·艾尔-萨义德和布伦特·维尔德,这被媒体看做是“温和派”的胜利。但实际上,如果仔细观察两人的竞选纲领,他们都对全民医保、枪支安全改革、移民改革等持开放态度,如果按照“进步主义”的粗略定义,很难否认他们不是“进步主义”者。
可见,“进步主义”只是一种模糊的竞选修辞,候选人是否被贴上“进步主义”标签,完全取决于竞选策略。比如纵使有差不多的竞选口号,在“伯尼基地”的候选人可以给其贴上“进步主义”标签;而在保守选区,塑造候选人“温和派”形象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鼓吹“进步主义”也可以被看作是左翼势力强化民主党党内意识形态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试图从草根向上释放出变革的压力,但问题是,如果无法在大城市或者“蓝色”地区之外扩大“进步主义”的优势,那么它只能被困在弱势的少数族裔当中。
“进步”和“温和”实质都是经济民粹主义
哈佛大学著名政治社会学教授西达·斯考切波在对四个摇摆州的“特朗普倾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大部分民主党选民并没有表现出媒体所宣传的意识形态分歧,他们谈论的都是经济问题。《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莱昂纳特也认为,民主党内的“进步”与“温和”的对立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相反,两者在经济议题上要比许多人看到的更加团结。
莱昂纳特指出,民主党并没有放弃那些看似不可挽回的种族主义者——白人工人阶级。虽然不同地区的民主党选民在堕胎、枪支和其他文化问题上或多或少存在分歧,但他们在经济方面却非常进步。当民主党人谈论医保、教育和就业时,白人工人阶级的身份认同其实是被割裂开来的,即放大“工人阶级”的身份,尽可能忽略“白人”身份。他们尝试的是民粹主义的“钱包策略”,即抨击共和党一边要夺走中产阶级的医保,一边还要给富人减税。阿布拉姆斯的竞选就是很好的案例。在初选中,被视为“进步主义”候选人的她,在言论上表示民主党应该停止追逐那些被党抛弃的保守派,但她展现出的民粹主义信息表明,她并没有放弃摇摆不定的选民。
实际上,阿布拉姆斯并不是个例,在西弗吉尼亚州、俄亥俄州、肯塔基州等摇摆选区,这种“钱包策略”一直在被使用。简而言之,民主党可以在特朗普时代尽情玩弄“进步主义”修辞,但它还是脱离不了经济“民粹主义”的实质。
刺激青年及少数族裔选民的投票热情皆为上策
众所周知,特朗普对“本土老白”聚集的“铁锈带”控制力越来越强,民主党要重新夺回三个“铁锈州”需要长期努力。但中期选举以及2020年总统大选迫在眉睫,民主党需要立刻培植新的基地来重塑政治版图。于是,选民群体更加年轻、少数族裔人口更加庞大的“阳光带”成了民主党此番主攻的地区。
但是,民主党想凭借年轻人和少数族裔夺下“阳光带”难度也不小。根据布鲁金斯学会人口统计学家比尔·弗雷的预测,到2020年,虽然在“阳光带”的六个州,30岁以下的少数族裔人口占比将有所提升,但白人仍将是这些州60岁以上人口的绝对多数。更严峻的是,相对于老年人,青年人的投票热情并不乐观。近期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对“千禧年”选民进行的民调显示,34岁以下的非白人选民虽然强烈反对共和党,但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表示肯定会投票。
于是,无论“进步主义”和“民粹主义”修辞有没有说服力,只要能够刺激青年及少数族裔选民的投票热情皆为上策。在这种情况下,在两年多前总统初选中已经证明过对青年选民有强烈号召力的“伯尼路线”,自然得到了民主党主流建制派的默许。不过,“伯尼路线”的弱点在于,尽管它有好听的口号来动员青年选民群体,但依旧缺乏具体的政策措施来加以支撑,这也会成为民主党在重塑政治版图之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作者:陈佳骏(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陆益峰 王卓一
责任编辑:沈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