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实践者】康绍忠:心系三农 将科研成果写在大地上
央视网消息:“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农学专业条件差,实践内容多,研究耗时长,这些年来,康绍忠长期深入田间地头,足迹遍及陕西、甘肃、内蒙古、山西等地。为了收集第一手实验数据,他不但要克服无数的艰难困苦,有时还要冒着生命危险。
治学有方 教育有术
驻守三尺讲台,浸润学子心田,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康绍忠严于律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都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比起教授学生知识,他更注重方法的指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他看待学风是严谨再严谨,对学生的每一篇论文稿件都会逐字逐句耐心修改,就连标点符号都要达到标准。有时候,康绍忠批改的内容竟会比论文初稿内容还要多。学生时常感叹,“康老师改我们的一篇论文要比他自己写一篇更费神”。在康绍忠的悉心教育和指导下,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品质都得以充分展现。
康绍忠说:“作为一名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首先做到。”他的确做到了“率先垂范”:康绍忠重视调查研究,实验数据都是亲自在田间地头观察记录得来的;他发表的论文,凡是署名为第一作者的,绝对是亲自执笔。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和良苦用心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回报,经他指导的学生已有37人成为教授(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21人成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硕士生导师。
多年来,康绍忠一直值守在教学一线。为增强课程育人实效,激发同学们对水利类专业的兴趣,他积极参与本科教学改革,倾心打造出本科核心素质课“中国水问题与科学应对”,带领包括长江学者、杰青获得者、国家奖获得者等在内的名师教学团队,多次集体备课。自课程设想产生开始,大到课程体系搭建,小到图形表格引用,他始终和团队教师一起反复论证,精雕细琢。课程所展示的第一手数据与案例,都是他长期从事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的心血积累,课程开设后,选课人数不断攀升,许多非水利类专业的同学也都慕名前来听讲。
康绍忠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农田水利》、《土壤水动力学》等9门课程。他在教学中注重反映国内外学科最新进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围绕水利热点问题组织课程辩论赛,定期组织学术报告,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能力提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他在教学中还注重教材建设,合作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非充分灌溉原理》已获得全国广泛采用,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教材的空白。
潜心科研 “留住每一滴水”
石羊河流域是甘肃三大内陆河流域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人口最密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的地区。因此,这里的人们对缺水的敏感程度比任何地方都强烈。
1995年,康绍忠来到甘肃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一带考察。一到当地,眼前的情景就给了康绍忠“当头一击”:土地龟裂、水干沙起,到处都在喊“渴”。在民勤东渠乡大号三社,因为没有水,很多人远走他乡,原来134口人的村子只剩下21口人。
经过考察,康绍忠发现水资源配置不合理,上中游灌溉面积无序扩大和不科学的农业用水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导致下游水资源匮乏。康绍忠深深地意识到,农业科学用水在这里太重要了。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想法在康绍忠心中愈发坚定:必须要为这里做些事儿。
为培养出更多具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三农情怀的优秀人才,康绍忠从零起步,带头创建了中国农业大学石羊河流域农业与生态节水实验站。在康绍忠的带动下,团队老师和同学们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是农民,满脸灰尘、一身汗水的在荒漠地上摸爬滚打,风雨无阻,耕地、播种、栽培、收获,样样在行;他们是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次次从田间取样、测样,到实验室中分析测定、整理资料、思考创新,硕果累累;他们是公益践行者,组织“农民开放日”技术服务推广活动,成立“农民节水技术田间学校”,编写节水培训教材,指导农民学员制定实验计划,开展技术人员对农户、农户对农户的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和培训;他们更是优秀的研究生,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将家国担当和科学研究写在祖国大地上。
经过多年的流域重点治理,2010年青土湖重现碧波。2012年下游观测井的地下水位开始出现回升,如今成果显著,已经复现了“水草茂盛、碧波荡漾、野鸭成群、百鸟飞翔”的壮美景观。
“现在我渐渐明白了,正是因为康老师对国家心有感激,对农民心有感念,对土地心有感恩,对节水心有感触,才能取得如此成就。”尽管康绍忠在学术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但在他所指导的学生心中,最引以为豪的还是他日常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跟着他学知识、学为人,谈理想、谈坚守、谈情怀,无论前方几多坎坷,也会毅然选择勇敢地面对困难挑战,平和地迎接机遇、看待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