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AI+”能量提升经济密度
人工智能将助力上海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释放“AI+”能量提升经济密度
提升经济密度,是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而人工智能(AI)作为新一代颠覆性技术,将有力助推这一进程。9月17日至19日在沪举办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国内外顶尖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将在提升经济效率方面发挥革命性作用。同时,上海政府部门和企业正在积极行动,释放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潜力,通过“AI+”实现“经济密度+”。
一台刚启动的“引擎”
上汽集团临港制造基地的总装流水线上,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工作。这里日常生产多款荣威车型,但流水线并不按照车型区分,每条传送带上都是各种车身的“混合编队”。很明显,这是一条柔性生产线。
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某款车身到达指定安装工位时,通过扫码识别,工具能自动按相应安装要求更新参数配置,比如气动螺栓安装手柄会设定最合适的扭矩。而在此之前,智能物流系统已将该车型的配套零件送到工位旁,工人顺手就可拿到。事实上,智能化使得这间工厂的大部分零配件不再需要库存。因为在安装前几个小时,供应商会获悉工厂的生产排班计划,然后照单直接把货送到厂区。
这条由上汽主导设计的柔性生产线,已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特征。当数据流动起来,当智能设备运转起来,每个环节的效率都会提高,而且减少失误的可能。总体上,柔性制造使上汽能更好适应“按订单生产”的要求;一旦出现质量问题,这套系统还可追溯隐患……
关于人工智能,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出席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高峰论坛时说,上汽正在探索把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与应用场景更好结合,加快技术的商业化落地。他以供应链管理为例说,智能物流系统的应用,使得上汽相关环节的工作效率提高了18倍。
上汽的实践,只是“AI+制造”的一个片段。而且,正如陈虹所言,这只是刚刚开始。
国内最大的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CEO徐立说,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多年,人类生产力的提升是一条非连续曲线;而每隔50年左右,就会因为一种革命性技术的应用而出现一次阶梯式跃进。如果从上世纪70年代信息革命兴起来算,到现在差不多又是50年。徐立说,下一波人类生产力跃进的“引擎”就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增长奇迹
今年早些时候举行的十一届上海市委四次全会高度关注经济密度,提出“以亩产论英雄”“以效益论英雄”“以能耗论英雄”“以环境论英雄”的发展导向,即提高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本的经济产出效率,创造更有质量的GDP(地区生产总值)。
人工智能时代,GDP仍未过时。事实上,连全球人工智能泰斗、1994年图灵奖获得者拉吉·瑞迪,也在本次大会上畅谈人工智能对于GDP的带动效应。他说,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全球GDP可能出现10倍的增长,也就是从目前的约100万亿美元增长到1000万亿美元。他相当乐观地说,人工智能将会消灭战争,因为它会使得财富极大丰富。因此,人们不再需要通过战争来争夺有限的资源,瑞迪认为“这就是人工智能的伟大所在”。
在专家看来,人工智能的引擎效应,一方面是因为它带来的效率提升。SAP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李强援引一份研究报告说,1990年以来,科技对全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年均提升值不到1%,但未来五年,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劳动生产率年优化率将达到5%,是目前的7倍。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技术赋能,可以在市场上激发出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并以极为惊人的放大效应,释放出人工智能提升传统经济的能量。
这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上海西井科技受邀出现在核心展位。这是一家年轻的人工智能企业,它开发的港口集装箱搬运和管理系统可以大大提高码头运作效率,减少人员投入,降低事故概率——理想情况下,装备西井科技研发的人工智能后,岸桥设备抓取集装箱并送至集卡的时间可节省3/4。正因为有如此明显的效率提升,创立至今不过三年、员工不足100人的西井科技,已成为国内90%海港智能设备的供应商。
在上海,人工智能领域还不断有类似的创业案例发生。比如在“AI+金融”领域,成立仅两年的氪信科技就凭原创的人工智能信用行为识别技术,强势挺进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风控体系。在其帮助下,银行首次能对信用评级为“灰色”的海量人群作出精准评估,每年因此新增潜在客户约1亿人。要知道,服务上亿人的氪信科技,直到目前也还只是一家60多人的小企业。
“大佬”们对上海的信心
许多行业领军人物都在发言中力挺人工智能与传统行业的融合。由于上海拥有门类齐全、底蕴深厚的传统产业和实体经济,因此,也为人工智能赋能百业、反过来再从百业汲取能量提供了绝佳的空间与平台。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说,将来,不会使用人工智能的企业必将走向失败;同时,受人工智能的影响,制造业一定会转化为服务业。在他看来,上海服务业水平很高,这使得本地制造业有能力在未来发展中占据先机。腾讯董事长兼CEO马化腾说,上海具备从芯片到硬件、软件以及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同时能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提供丰富的大数据和应用场景,这将推动城市形成巨大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
事实上,上海政府部门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政策与举措,同科技领军人物的洞察与判断可以说是相当契合。就在本周一,上海新颁布了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22条意见”,宣布将支持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在全市形成60个左右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场景、建设10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项目——换句话说,就是要全面推进各行各业的“AI+”。着眼于此,上海将设立1000亿元规模的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并在人才引进、数据开放、示范园区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没有人能确切地说出人工智能究竟可以为经济注入多大能量,但毫无疑问,由“AI+”带动“经济密度+”的历史性进程已经开启。
那么,你是不是还在担心人工智能将影响就业稳定?
正如许多专家所言,人工智能一定会像其他革命性新技术一样,在颠覆原有生产方式的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更何况,旧岗位的消失本身就意味着“经济密度+”。携程网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说,人工智能假如能像预料的那样,在30年内替代目前50%到70%的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它能将劳动生产率提高两到三倍,“这正是一个经济体需要的节奏”。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编辑:叶松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