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团圆折桂等中秋节令绘画的经典场景中,隐含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

2018-09-23信息快讯网

拜月团圆折桂等中秋节令绘画的经典场景中,隐含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信息快讯网

▲清代画家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之“八月琼台玩月”。这套图册描绘的是宫廷嫔妃们一年12个月的深宫生活。

【导读】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古代也将这一天称为“仲秋”“秋夕”“夕月”等,它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庆。中秋节历经上千年的传承,其节日文化的主题与内容在不断延展、补充,融入神话传说和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从而凝聚成承载民族心理情绪的文化符号。

中秋是传统中国画热衷于表现的一个主题。在中秋节令绘画中,缘何常常出现圆月、嫦娥、玉兔、石榴等意象,对月、拜月、团圆、折桂等场景?这些图像背后,隐含着自古以来人们什么样的情感诉求与文化心理?

在学界看来,节令绘画这种衍生在节令中并真切反映节日文化内涵和大众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或许未必进入纯美术范畴,然其社会价值、审美价值等已超越艺术价值本身。这些绘画为研究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可能。

赏读中秋节令绘画时,我们也在赏读其中丰厚的民俗内涵、幽微的文化生趣。

拜月团圆折桂等中秋节令绘画的经典场景中,隐含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信息快讯网

▲明代画家唐寅《嫦娥执桂图》(局部)。画中嫦娥裙带飘拂,神形温柔,手持桂花,面容的设色,如月色清凝,皎洁典雅。右上自题:广寒宫阙旧游时,鸾鹤天香卷桂旗。自是嫦娥爱才子,桂花折与最高枝。

企盼丰收

春祈秋报,折射对于平安富足生活的渴望

就节令来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在“民以食为天”的农耕文化背景下,中国人自古沿袭着“春祈秋报”的传统,在特定的时节来酬谢大自然对于年成丰收的“赐予”,并祈求来年的丰收。中秋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和延展的。因此,在中秋节的节令图像中,经常反映出古人对于“天”和“命”的思考,以及对于农事丰收的企盼。

例如,文献记载中远古时期的跳月活动,以及农历八月谷熟以后的年终庆典、酬神活动等,它们逐渐演变为在追求月圆之时的一种逐渐固定的集体行为,构成了中秋节的节俗文化滥觞。而且,长期历来,在民间中秋节俗贡品中,经常会有月饼、石榴、芋头、瓜果等节令食品、蔬果组合在一起的场景,并不时出现在节俗绘画中。例如,石榴籽多,中秋佳节全家团圆之时,指代多子、多寿喻意,表达庆祝丰收、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北史·魏收传》有云:“齐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之女为妃。市到李宅赴宴,妃母宋氏献二石榴于帝前,诸人莫知其意,帝投之,收曰:石榴多子。帝大喜。”白石老人1948年创作过一幅《仙桃石榴》,其意象构成主要是石榴与桃子的组合,喻多寿多子,祈求丰收之意。石榴作为中秋佳节时的贡品,表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实际上,这类节令绘画的意象构成,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审美维度,也非随意的创作,而饱含着特殊节令下的人们对于生活富足的追求。在今天中国的某些地区,至今还流行着这样的节庆民谣:“八月十五月儿圆,月饼石榴敬老天。老天敬的心欢喜,一年四季报平安。”可见,中秋节图像中的祈祝丰收主题,已经逐渐被岁时化、常态化和约定俗成化了,足以真切地折射出国人对于平安富足生活的渴望。这种节日传统中曾经深刻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主题,浸润着“春祈秋报”的本原文化内涵,至今依然具有活力,在民间得以延续。

拜月团圆折桂等中秋节令绘画的经典场景中,隐含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信息快讯网

▲晚清画家黄山寿《吴刚折桂》

渴求团圆

古人对于“圆”的崇拜,融入浓浓的文化情思

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和“月饼节”。“一年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月到中秋偏皎洁”,皎洁、圆满等词语经常被人们用以形容中秋明月。在一些节令绘画中,很多风俗画家仅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中秋节正值月圆之际,万家灯火亮起,家人围坐,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其乐融融,享受着难以言说的温馨与天伦之乐。这样的画面渗透的正是中秋节国人渴求团圆、团聚的内在心理,并融入了浓浓的文化情思。宋代画家马远就曾留下名画《月下把杯图》,设色清丽淡雅,构图别致有趣。画面右上有宁宗杨皇后题诗“相逢幸遇佳时节,月下花前且把杯”,左侧亦有杨皇后诗句“人能无着便无愁,万境相侵一笑休。岂但中秋堪宴赏,凉天佳月即中秋”。此画诗画合一,不仅荡漾着浓浓的诗情画意,也体现着在佳节之时画者和诗者那份洒脱豁达、平淡自然的心境。

拜月团圆折桂等中秋节令绘画的经典场景中,隐含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信息快讯网

▲南宋画家马远《月下把杯图》。画面截取园林中中秋宴赏的一个场景,具有生活的诗意。

古人对于“圆”的崇拜由来已久。每逢中秋月圆,人们渴望团圆的心情更是迫切。例如,白居易《望月有感》的诗中就有“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来描写亲人无法团聚的萧瑟与凄凉。因此,每逢中秋节,人们对家庭团圆、生活和谐、社会安宁、国泰民安的渴求,恰当而真切地折射出一种民族心理,并由此显示出文人士族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庭和美的氛围和其乐融融的熏陶,成为值得体味的民众意绪,并影响着艺术创作。“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绝景年年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等,既有古人对于良辰美景难在的惆怅与对团聚、团圆时光的珍惜,也有对于国泰民安的祝愿与企盼。因此,团圆、团聚,不仅是中秋节的主题,也是华夏民族渴望家庭团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长治久安的普遍愿望,直至今日,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拜月团圆折桂等中秋节令绘画的经典场景中,隐含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信息快讯网

▲清代画家高其佩《蟾宫折桂图》(局部)

倾情拜月

独属于女子的诉求,浸润着古人的“阴阳”观

拜月是中秋节女性特有的重要节俗活动之一,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

“日”与“月”对应,“阴”与“阳”对应,并由此起建构起古人的“阴阳”观、哲学观。在传统文化观念中,月与“阴”有关,古人认为月为太阴,是女性的保护神。并且,月中有嫦娥、玉兔、蟾蜍等。兔因繁殖率高,经常喻指女性,蛇则指代男性。蟾蜍也因卵生、多籽而成为生殖的指代。而嫦娥,更是服药成仙的月中唯一女性。如“嫦娥奔月”“月中玉兔”“玉兔捣药”之类的图像,皆是中秋节女性拜月图像中常见的意象。北方还有“蛇盘兔”的样式,并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来寓意吉祥。

这类节令图像中意象的融入,带有鲜明的文化因子,并有原本对天体和性别的原始思考,所派生出多重文化混合的态势,形象地展示出节日文化中神话和信仰之间的某些内在关系。在清初戏剧家洪升所创作的《长生殿》剧本中,又幻化出有李隆基、杨玉环两人中秋“重圆”的场景,这样不仅表达的是他们中秋团圆的节日主题,更凸显了二人对爱情的忠贞。女性在中秋祭月、拜月的习俗中,其实透露出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不同诉求,如年轻女子祈求美貌如天仙,嫁与如意郎君;已婚女子祈孕、求子,乃至婚姻生活和美和家庭和谐等。古往今来,这些内涵皆曾以艺术的方式演绎出人世的感人情致和中秋拜月的主题。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名画《五代人浣月图轴》即表现了五代女子对月祈福的情形。

拜月团圆折桂等中秋节令绘画的经典场景中,隐含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信息快讯网

▲晚清画家陈康侯《中秋佳礼》

祈愿添丁

社会性的“偷瓜送子”,被古代社会伦理容许

秋季是庄稼收成的时节,也是酬谢大地母亲丰产的季节。因此,在中秋的节俗主题和艺术创作中,自然融入了与生育相关的内容,并演化为一种社会性的“偷瓜送子”行为模式。

“瓜”在民俗文化中经常被注入“多子(多子)”的意涵,“偷瓜”则被植入了生育和“添丁”之特殊寓意。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而在古代,中秋“偷瓜”(也称“摸瓜”或“摸秋”)的行为,也被大家所容许,隐含着妇人们“祈生”“求子”的心理,甚至隐含着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性别歧视观念。在一些地方还有人将冬瓜画作小孩模样,并为它穿上衣服,送到不育的女子之家,让女子伴着瓜睡一夜,第二天将瓜煮熟了吃下,如果后来怀孕生子后就是“灵验”,主家还要酬谢“偷瓜送子”之人。

同样,在民间美术中“瓜瓞绵绵”也成为常见的祝福他人子孙绵延的象征。《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瓜瓞绵绵”是一种祝愿子孙昌盛,兴旺发达的吉祥图画的名称。白石老人绘制过多幅有关“瓜瓞绵绵”的国画作品,多用大写意笔法,构图饱满,表现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瓜果。因此,民间绘画图像的解读,离不开还原相关的俗信内蕴,而不是节令绘画创作者的随意发挥,观者也不应当作简单、轻率的解读。

拜月团圆折桂等中秋节令绘画的经典场景中,隐含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信息快讯网

▲郑慕康《嫦娥奔月》

追慕长生

月有盈亏的轮回,被古人赋予了神奇的观念

《酉阳杂记》记载:“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学仙有过谪令伐树。”这种带有悲剧性内容和惩罚性的行为,经常被人们忽视,而相反,在这种神话传说中,无论是“树创随合”之木,还是伐树的仙人吴刚,并非仅仅代表个人的悲剧,而经常被演化为“不死”的象征,罩染了“长生”的色彩。

此外,由于古人缺乏对于天体本身的正确认知,他们把眼睛所能见到的月亮的阴晴圆缺,视为一种真实的自然现象,因此也就有了“月有亏盈”之说。这种亏盈变化的现象同样被附会上一种“不死”的色彩。古人由此对月亮产生神秘感,最终以为月亮具有死而复生的神奇力量,从而有了“拜月”“祭月”的风俗和信仰,为中秋节俗文化披上一层神秘“外衣”。唐寅《嫦娥执桂图》、改琦《嫦娥献寿》、高其佩《蟾宫折桂图》、张路《月殿嫦娥图》等绘画创作,都和神话传说有关,赋予月亮、桂树和玉兔以美好的寓意,表达祈望长生的主题思想。其中,唐寅的《嫦娥折桂图》绘仙子嫦娥,手执桂花,迎风而立,已然成为此类题材的经典之作。

拜月团圆折桂等中秋节令绘画的经典场景中,隐含着怎样的民族文化心理-信息快讯网

▲清代画家冷枚《梧桐双兔图》(局部),此画被认为是为中秋佳节而作。

在中秋节俗文化中,无论是“吴刚折桂”的神话传说,和“嫦娥折桂”“嫦娥献寿”的绘画创作,还是古人眼中“月圆月缺”每月一轮回的现象,都被赋予了神奇的观念,也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喻指。它们成为中秋节图像中重要的创作题材,并以不同的图像形式在民间流传着,并表达出一种带有象征意义的主题与虚妄的观念,真实地传递出在医疗条件低下的农耕社会,人们渴望健康长寿、生命长久永在的真实心态。

作者:程波涛,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民俗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范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优质+均衡”,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临新任务!
文化视点 | 藏北曾存在热带、亚热带森林
上海市中秋戏曲晚会下周六举行
探讨“生态+文化”模式,打造世界级生态岛,崇明邀来国内外知名文创专家
改革开放40年 城乡文化消费增长强劲差距缩小
预计发送旅客3390万人次,“双节”长三角铁路中秋国庆运输方案出台
中秋佳节,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
人民网评:中秋,放下手机听听祖先的叮咛
他们也过中秋节(家·中秋)
中秋节的时代价值
中秋节的时代价值
让我们过个有传统仪式感的中秋节
【我的中秋我的节】名家讲述②:中秋节的神话传说及其演变
我国迎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习近平向亿万农民致以节日问候
读懂丰收节的丰富内涵
新华网评: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靠“传”也靠“创”
格萨尔史诗为上海援青对口扶贫提供丰厚文化滋养
专家访谈 | 乡村振兴离不开优秀农耕文化的传承,城市发展同样如此
文汇早读 | 这些中秋节令绘画里,藏有丰厚的传统民俗
微视频 | 天涯共此时 全球华人喜迎中秋
大陆台商:惠台措施让这个中秋更美好
民警整夜奔走,助离家40天少女中秋团圆
跨越2000多公里:中秋前警方成功摧毁一个特大电信诈骗团伙,抓获29名犯罪嫌疑人
中秋节:小小路牌的思乡情
泥土芬芳、丰收乡味 ,在朱泾老镇过一个回味悠长的中秋节
撕纸剪纸、扎染织绣、编草帽做彩灯……行走中的传统文化中秋亮相淀山湖畔
农民丰收节:农作物中的中华文化“密码”
笑中含着泪——社区民警陈德骅退休前与独居老人们的最后一个中秋节
铁总:中秋节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超千万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