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40年:在改革中走向“不惑”

2018-10-08信息快讯网

小岗村40年:在改革中走向“不惑”-信息快讯网

由北向南沿着种满香樟树的改革大道一路向前,行至岔路左转进入友谊大道,“凤阳县小岗村”的门楼就矗立在村西头。走进门楼,入眼皆是以“红手印”“大包干”命名的菜馆、超市,“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印记深深刻进这座村庄的生活之中。

40年前,18户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以“托孤”的形式立下生死状,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后来的故事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美谈,小岗人从此摆脱了饥饿和困苦,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也由此拉开。

实行“大包干”后的第一年,小岗村全队粮食总产量13.3万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总和;人均收入达400元,相当于1978年的18倍。小岗村一夜之间成了“明星村”,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大包干精神”的热潮。

40年一晃而过,顶着明星光环的小岗村辉煌过,也落寞过。时代在不断变化,“小岗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而其不变的唯有“改革”二字,敢想敢干敢为人先,这40年,小岗在不断改革中走向“不惑”。

“户户包田有地”

见到关友江时,他正在二儿子关正景的“大包干农家菜馆”里帮忙,自2014年从小岗村村委会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关友江总算清闲了许多。作为当年“大包干”18户带头人之一,又当了近20年的村干部,关友江对小岗村的事如数家珍。前几年,村组开会、接待来访者、作报告……哪里都有他。

2008年,作家温跃渊采访他时曾描述:“关友江现在忙得很,猴子屁股坐不住,找他的人太多,事无巨细都要问,我想正儿八经地找他聊两句,约了几次都没有成功。”

当年按红手印“大包干”的故事,关友江已经不知道讲了多少回,他也不嫌麻烦,遇到人问,他就讲几句。这几年清闲一些,他的故事讲得也愈发详细。

“那时就是为生活所迫,老是吃不饱饭。”关友江会拉二胡,《智取威虎山》是他最爱听的京剧之一,里面的唱段他能大段演唱,他形容当年受饿的情况,说“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得扑上前。”

据统计,1976年,小岗村全年人均口粮仅有230斤,人均收入32元,到了冬春之际,窘迫的小岗人大多只能外出要饭,当时的凤阳花鼓词形象地唱出了这段历史:“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那时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以逃荒要饭“闻名”。要饭不容易,常常遭人白眼,遇上不了解情况的人,大多要骂他们一声“懒汉”。“年纪轻轻,要不是实在没办法,怎么会出来要饭?”关友江说。

分田到户的想法,关友江他们酝酿了很久。因为18户农民大多沾亲带故,所以在按红手印前“大家实际上已经干了一段时间”,后来有人想到出了事的责任问题,才用了立“生死状”的方式。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缴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生死状”上的内容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关友江说,当时签字画押,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的严宏昌为表决心,还在自己起草的“生死状”上连摁了两次。

18枚红手印,见证了一段艰辛的岁月。

关友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大包干”后,“上工一条龙,干活打呼噜,出勤不出力”的情况消失了,大家铆足了劲干活,每天天不亮就出去了。1979年,关友江家收获了1万多斤粮食,再也不用饿肚子了。也是在这一年,小岗村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这也是小岗村历史上第一次归还国家贷款。

小岗村改革的“第二春”

“大包干”后,小岗村实现了连年粮食增产,温饱是没问题的,想致富却很难。有人算过一笔账:1994年种三十多亩小麦的收入近两万元,年底盖了三间房子还有富余;但10年后,三十多亩地扣掉成本,收入还不到1万元。“起了个大早”的小岗村,在经济发展的路上“赶了个晚集”,始终没有大变样。

“到2003年,竟然很穷、很乱,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3万元,人心涣散,村里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村里乱建房、乱倒垃圾普遍,环境很差。”当地村民追忆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来之前的情况时说。

2004年,沈浩受安徽省委选派来到小岗村担任第一书记。他的到来开启了小岗村改革的“第二春”。

“要想富,先修路”。沈浩到任前,小岗村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外界,交通极其不便,为了打破闭塞,沈浩决定修一条水泥路。他将村民组织起来,投工投劳,按劳取酬,修建了后来的友谊大道。友谊大道的修建,也让小岗村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通路之后,沈浩带领村民制订了“三步走”战略:引进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岗村启动了“二次土改”,率先推行并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机制,跳出种粮单一结构,走向规模经营。

小块土地收益有限,发展现代农业需要集约利用土地。道理简单,可实施起来却困难不少。关友江记得,2006年,沈浩开会动员村民流转土地时,村民们以为要收回土地,疑虑重重,“实际上我和沈浩当时只是想集中平整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一家一户(分散)太浪费,平整之后也比较好种,到时候该还给他还给他,该流转流转。”

关友江率先把自己的土地流转了出去。他算过一笔账,假如小岗村一户家庭将自己的5亩地租给企业,每亩500元,1年可获得2500元;这样一户可以解放两个劳动力,再被企业雇佣或外出打工,每月收入按1200元算,每年可收入14400元,总共是16900元。如果让农民自己耕种,每年只能得到大概2000元。通过土地流转,一户家庭的收入一下子增加了约7.5倍!

“人人持股分红”

真正给农民流转土地吃下“定心丸”的是土地确权。2015年7月8日,安徽省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这个被村民称为“红本本”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确定了土地的承包权属,也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目前,小岗村全面完成1.36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发放证书875本,发证率达100%。农民从土地里解放了出来,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和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0万元和18106元,分别增长20.5%和12%。

现在的小岗村又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为契机,开启了新一轮改革。新一轮的改革解决了如何留住人的问题。小岗村紧紧抓住产业发展,主动帮扶金小岗、小岗村培训中心等企业,组建小岗村旅游公司、绿化公司、环卫公司等,通过项目促进经济发展。

2018年2月9日,小岗村进行了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分红,实现了从村民“户户包田有地”到“人人持股分红”的转变。从“大包干”的“红手印”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集体股份合作、“三变”(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改革的“分红利”,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表示,小岗村的改革实践证明,大改革大发展,小改革小发展,不改革难发展。

“从我的角度看,小岗村未来的发展关键就在你干或不干。不干,天上没有馅饼掉。”在关友江看来,小岗村和沿海富裕地区相比,确实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它在稳步追赶,只要大家肯干,一定能富裕起来。

来源:中青在线

编辑:施薇

上海马路40年 | 中山东一路:风从海上来,她的名字叫外滩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印记)从蜗居说开去——聚焦我国城镇住房市场发展历程
国庆看什么 | 穿军装的殷桃、找对戏路的黄晓明,《你迟到的许多年》重回1980年代
社评 | 在改革开放中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九周年
改革开放大讲堂:2020年四成中国人将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改革印记
上海马路40年| 年轻的大学路,昔日“灰色工厂”脱胎换骨成梦想集散地
我在改革开放时代长大|消费观
美好生活 全民共享(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数说)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行进:我是雄安建设者
一个红手印,一个政策,一个开始——从安徽小岗村看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留下的足迹
习近平情系百姓的心里话
改革热土上的创新引领者
改革开放40年,科技发展推动新跨越
改革开放40年 外贸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
“我们对中国经济的前景是乐观的”——当前中国改革发展述评之一
穆旦诞辰100年| 他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最早开拓者
大连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庆祝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最牛机场快线2020年开通,浦机到虹桥单程只要50分钟
【老外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邂逅中国茶 见证中国之变迁(微视频)
改革开放40年的若干经验与启示
小岗村:40年,老金子家与改革开放同行
安徽小岗:“改革第一村”的今与昔
【红色小岗40年】穿越时空的“红手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