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原稿可说就是“伤痕累累”

2018-10-10信息快讯网

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原稿可说就是“伤痕累累”-信息快讯网

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原稿可说就是“伤痕累累”-信息快讯网

▲最初的手稿

40年前的1978年8月11日,《报》上刊登的一篇短篇小说《伤痕》轰动了全国。并且形成了“伤痕文学现象”,这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潮。今天,短篇小说的作者卢新华把短篇小说《伤痕》的最初的手稿,以及与“伤痕文学现象”相关的所有资料,都捐献给复旦大学图书馆,并在复旦大学图书馆进行展示。

这其中有卢新华当时写《伤痕》的最初的手稿,这篇写在横线练习本上的小说,可以看出上面涂涂改改很多次,蓝色的墨水都有不同的几种,还有红笔、圆珠笔分别改了一次又一次。这篇短篇小说通过当时的年轻人王晓华和王校长的遭遇,反映了刚刚过去的那个特殊时代,对于人们心灵的伤害。

还有贴在当时复旦大学“中央海报栏”的版本,墙报稿用蓝色圆珠笔写在16开的蓝色稿纸上,共16页。《伤痕》通过墙报稿这种民间传播形式得以面世,首先在复旦大学校园内引起关注,继而迅速扩展到校外,最终在《报》发表。最终刊登在《报》的小说,已再次经过了《报》编辑的再次修改了。

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原稿可说就是“伤痕累累”-信息快讯网

▲读者来信

文章刊登后,卢新华自己收到了全国各地两千多封读者来信,通过报社转交给他的也有两千多封读者来信。一位陕西的读者与小说中的主人公同名同姓,他在信中说“看完了这篇小说,我想,难道东海之滨的你知道西北古城的我的遭遇?……”

这些信件中,读者倾诉的自己的遭遇和亲历的时代的转变,正是当代社会历史研究的史料。

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原稿可说就是“伤痕累累”-信息快讯网

▲油画家李斌根据小说《伤痕》创作的绘画

此次卢新华捐赠了保留的1000多封信,信件作者包括知青、工人、士兵、医生、大学生、中学生等。这些信件中,有的读者向卢新华倾诉了与小说主人公王晓华相似的命运经历,感谢卢新华写出了他们的心声,有的写信与卢新华探讨《伤痕》在艺术上的长处和不足,有的文学爱好者把自己的习作寄给卢新华,希望卢新华指点……从这些饱含真情,甚至称卢新华为“姐姐”的信件中,不难感受到《伤痕》发表后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力。

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原稿可说就是“伤痕累累”-信息快讯网

▲北京电影厂的来信

除了轰动80年代并掀开新时期文学序幕的小说《伤痕》外,卢新华还在80年代出版了《伤痕》的姊妹篇《魔》,后来又出版了《森林之梦》《细节》《财富如水》《紫禁女》《伤魂》《三本书主义》等著作。在这次捐赠的资料中,卢新华首次展示并捐赠了除《伤痕》之外的其他著作手稿,如《森林之梦》《紫禁女》《细节》等小说的手稿。这些资料将由复旦大学图书馆特藏部精心整理、保存,并尽快电子化,以便研究者使用。

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原稿可说就是“伤痕累累”-信息快讯网

▲《伤痕》剪报

这批资料的入藏,极大丰富了复旦大学图书馆的珍贵史料收藏,为研究当代文学开端提供了重要支持。复旦大学也将继续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继续致力于收集、保存、共享各种珍贵资料,力争将复旦大学图书馆建成全国学术研究的重镇。



作者:记者 姜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