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邮政”成就“新经济”——改革开放40年我国邮政业发展成绩斐然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邮政业迅速发展。10月11日下午,国家邮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邮政业的改革历程和发展成绩。数据显示,5年间邮政业业务总量年均增速达36.8%,业务收入占GDP比重从0.37%提高到0.8%,行业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更加突出。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长到401亿件,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一,对世界增长贡献率超过50%。
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国家邮政局新闻发言人沈鸿雁说,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央先后部署完成了邮电管理体制调整、邮电分营、邮政政企分开及完善省级以下邮政监管体制改革等重大体制改革任务,制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并根据行业改革发展需要先后进行三次修订修正,颁布实施《快递暂行条例》,不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极大地释放了政策红利,激发了发展动力。“1978年,全国邮政收入只有5.1亿元。到2017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完成6622.6亿元,增长了1290倍。”沈鸿雁介绍。
数据显示,40年来邮政行业营业网点覆盖密度也大大提升,人民群众用邮便捷性显著提高。截至2017年,全行业拥有各类营业网点27.8万处,是1978年的5.6倍。行业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跨境网购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快递直接支撑制造业产值2375亿元,全年农村地区收投快件量超过100亿件,带动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超过6000亿元。年支撑跨境网络零售额超过千亿元,支撑网络零售额超过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超过15%。
沈鸿雁表示,多年来快递业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率超过20%,是新经济的代表和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群众受惠普及面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40年来,邮政行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沈鸿雁说,目前邮政行业形成了以邮政枢纽设施为核心,以邮政网点为基础,以运输网、信息网为依托,以信报箱、村邮站为终端的邮政普遍服务网络,邮路总长度(单程)增长了近1倍,总体实现“乡乡设所、村村通邮”。邮政普遍服务营业场所总数达5.4万处,建制村直接通邮率超过97%。邮件时效性显著提升,省际包裹时限提升近五成。
同时,邮政包裹类新业务不断涌现且增速明显,年均增长率90%以上;国际小包从1.7亿件增长至8.9亿件,成了跨境电商寄递的主渠道。此外,邮政积极服务农村电商,带动农民创业致富。党的十八大以来,邮政组织开展“一市一品”农特产品进城示范项目,带动贫困地区增收人数137万人,累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13.3亿元。
为深入推动快递业普惠发展,2014年,国家邮政局启动“快递下乡”工程。短短4年时间,乡镇快递网点从无到有、从有到全。“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达到87%,基本能够满足6亿农村人口的快递服务需求。2018年,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进一步提升,目前已超过90%。”沈鸿雁说。
快递量稳居世界第一
1980年和1984年,中国邮政先后开办了国际、国内特快专递业务,开大陆快递业务之先河。随后,2006年实施的邮政体制改革消除了快递在体制机制上的发展障碍,尤其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修订实施,首次将快递业务纳入调整范畴,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极大地释放了市场主体的发展活力。
近5年来,快递业务量从57亿件增长到401亿件,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快递分拨中心逾千个,快递服务营业网点21万处,投入运营智能快件箱20.6万余组。“2017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400.6亿件,快递业务收入完成4957.1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了39倍和16倍。”沈鸿雁介绍。
对于邮政行业接下来的发展,沈鸿雁强调:“未来,为了进一步推动邮政业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邮政管理部门将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寄递服务质量;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大力推进‘邮政在乡’和‘快递下乡’工程换挡升级,进一步服务好国家重大战略,进一步提升行业现代治理水平。”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