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也踏上新征程、面临新任务。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新征程上教育事业当有的新作为。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一直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才资源。
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相适应,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大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使我国教育越办越好、越办越强。要办好各级各类教育,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争创世界一流的教育,提升我国国际教育的影响力。
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创新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要发展,根本还要靠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治理任务越发艰巨,教育的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仍然是服务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只有大力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大力推进教育体制、制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破除一切不适应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提质量、以改革增活力,使教育充满蓬勃的生机和不竭的动力。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等等。
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是必然方向
新中国教育发展可分为不同阶段,目前正处于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新阶段。过去的教育发展曾以扩大资源、规模增长为主要特征,而新阶段教育发展的目标转变为以内涵式发展、质量提升为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这些成绩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表明了我国教育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更高,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也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从量的扩张转变到质的提升是内在要求,是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注重质量提升的教育内涵式发展更需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和效益提升,新时代教育发展必须紧紧抓住提高质量这个关键,推动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让人民满意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不懈追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我们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广泛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现实愿望。近年来,我们在促进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特别是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但与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坚持聚焦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千方百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作者: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胡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