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丰子恺、郎静山等都曾登上在松江二中的三尺讲台,松江二中建校114周年大师云集

2018-10-24信息快讯网

原来丰子恺、郎静山等都曾登上在松江二中的三尺讲台,松江二中建校114周年大师云集-信息快讯网

“学习图画,不是为了谋职业、求声名,而是一种历久弥新的人生追求。”89年前,时任松江女子中(今松江二中)学艺术教师的丰子恺传递出了有关美育的价值观。

日前,松江二中在建校114周年之际,与校友会、上海黄浦区丰子恺研究会联合举办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纪念丰子恺先生诞辰120周年”活动。与丰子恺同期,在全国最早开设摄影课的郎静山先生,在全国出版第一本口琴专著的黄涵秋先生,薪尽火传光不绝的戏曲学界宗师王季思等同在松江女中任教……诸位为这所百年老校留下了不少先进的教育理念,至今看来仍值得我们深思。

丰子恺:学图画不为谋职业、求声明,而是历久弥新的人生追求

松江二中发端于清乾隆17年(1753年)的“云间书院”,1904年更名为“松江府中学堂”。

1927年,江苏省立松江女子中学成立。被誉为两岸教育史上传奇的江学珠校长提出了“百年树人、五育兼进、健全品格、张扬个性”的办学思想。1929年,而立之年的丰子恺先生来到女中担任艺术科教师。正是在这里,丰子恺先生为初、高中学生执教美术。

丰子恺在松江二中任教时间虽不长,却留下了不少宝贵的美育教学理念。当年的学生平葆华同志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教师中给我印象很深的有丰子恺先生,他是常住学校中的,冬天穿一件很厚的丝绵袍子,戴一副眼镜,每星期给全校学生上一次美术讲座。”

他所说的是《艺术鉴赏的态度》《为什么大家要学图画》《美与同情》等美术讲话,其中,《为什么大家要学图画》《美与同情》等名篇收入《国文》教材。

例如,丰子恺在《为什么大家要学图画》一文中直言:“不喜欢图画的人心中往往这样想:‘我将来并不像做画家,并不要靠图画吃饭,不会图画打什么紧?图画课不上也不妨。’又有人这样想:‘学了图画有什么用处呢?做官不用图画,做校长不用图画,做父亲也何尝要图画?’然而诸君想错了。加入照诸君所说,中学校里的图画课是为了欲教学生做画家而设,将来诸君长大起来,我们中国的四万万人全体是画家了!时间哪会有这样的事?故可知学图画绝不是想做画家。”

先生在当时就鲜明地提出了学习图画,不是为了谋职业、求声名,而是一种历久弥新的人生追求,感受图画的趣味,人生的幸福,生命的意义。

原来丰子恺、郎静山等都曾登上在松江二中的三尺讲台,松江二中建校114周年大师云集-信息快讯网

▲《美与同情》

原来丰子恺、郎静山等都曾登上在松江二中的三尺讲台,松江二中建校114周年大师云集-信息快讯网

▲丰子恺

原来丰子恺、郎静山等都曾登上在松江二中的三尺讲台,松江二中建校114周年大师云集-信息快讯网

▲丰子恺《美术讲话》

郎静山:全国首创松江二中摄影课

郎静山先生原籍浙江兰溪,由于受了父亲的影响,郎静山从小就对绘画很有兴趣,少年时期启发他对摄影爱好的李靖兰老师,也就是他的国画老师。绘画对于郎静山的摄影,尤其是对他日后所创造“集锦摄影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郎静山一生酷爱摄影,精研摄影艺术创作无数,并将集锦照相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从14岁起即喜爱摄影。此后九十余年来相机就没离过手。他曾说:“拿照相机就是我的生活。”“相机比太太还重要”“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 ‘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自学校毕业以后,二十岁那年,郎静山进入上海申报馆工作,任职于广告部。工作的繁忙,使他无暇作画,间接也促成了他专心的摄影。三十四岁,他转任时报,成为中国第一位摄影记者。两年以后,又与黄伯惠先生等人于,时报大楼成立了“华社”,这是我国南方第一个摄影团体,恰与北方的“光社”相互辉映。成立“华社”的同年三月,郎静山也举办了第一次作品展览,首开摄影展的风气。又过了两年,他开始担任松江女子中学(现松江二中)摄影班讲师,这很可能是我国学校正式有摄影课程的开始。

郎静山认为,所谓艺术摄影必须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

一、画面上的结构与层次有艺术性;

二、相片本身具有深刻意义,余意无穷。

而中国画以笔墨,摄影则用相机,两者的工具虽然不同,但同样都是要营造出美好的画面,所以二者间道理相同,只是运用之法各有殊异。

原来丰子恺、郎静山等都曾登上在松江二中的三尺讲台,松江二中建校114周年大师云集-信息快讯网

▲郎静山

王季思:薪尽火传光不绝的戏曲学界宗师

“从事学术事业的人有两条命,自然生命终结了,他的成就和著作还可以流传;我有三条命,除了前两条之外,还有学生,我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教出来的学生有不少成为知名的学者、教授、作家、诗人,我的精神,部分可能在他们身上流传下去。”回顾一生,王季思是温州望族王澈的后裔,父亲是位秀才,从小教他读陶渊明、杜少陵、白居易等人的诗,把他领入了古典文学的天地。少年聪慧的王季思,国文水平出众,小学未毕业就考入了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

1925年,王季思进入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在大学里幸运地遇到了词曲大家吴梅先生。吴梅是中国最后一位能用元人曲律写作杂剧的戏曲作家,他很赏识王季思,一次在这位心仪的弟子的作业卷子后批道:“自万里(国家图书馆版本学家)、宇霆(曾任陕西师大教授)、维钊(曾任浙江美院教授,书法家)去后,复得斯才,我心喜甚!”“治曲当从元人入手”,吴梅先生的教诲给王季思确立了终身治学的目标。吴家的书斋“百嘉宝”藏有明嘉靖、隆庆间刻本的传奇戏达百种以上,王季思有幸得以一览。在吴梅的引导下,王季思在大学时期就把戏曲研究作为一生的志业。

从东南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浙江省立十中、江苏松江女中(现松江二中)、省立温州师范学校任教。也给这些学校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学科教学理念。

王季思校注的《西厢五剧注》出版后风行一时,压倒了流行几百年的金圣叹评本《西厢记》。他与游国恩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长期作为大学中文系教材使用。他主编的《全元戏曲》填补了出版史上的一项空白,成为人民出版社的“镇社之宝”。

原来丰子恺、郎静山等都曾登上在松江二中的三尺讲台,松江二中建校114周年大师云集-信息快讯网

▲王季思(左)与广东潮剧演员座谈

原来丰子恺、郎静山等都曾登上在松江二中的三尺讲台,松江二中建校114周年大师云集-信息快讯网

▲王季思(右二)和亲友在雁荡山合影




作者:张鹏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