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就是一个简单的招募,没想到引起这么多人关注,看来喜欢熬夜的人很多啊。”提到招募的火爆程度,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浙江省精神障碍诊疗和防治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许毅连说了三遍“想不到”。
“只打算招66个志愿者,没想到竟有近千人报名。”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李上达博士具体负责这次项目的志愿者招募与登记,项目的火爆,他最有发言权。
“前天下午科室的微信号一推出,我的手机就‘爆’了,一天接了20多个电话,200多封电子邮件,还有近700条报名短信。但是我们只招募66名志愿者,以至于后面的短信都来不及回了。现在报名已经截止。”
最后,根据报名先后顺序,李博士挑选出前100名志愿者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66名志愿者,33名男性,33名女性。这些志愿者都符合征集条件,即年龄在18岁-45岁之间,没有基础疾病。
据悉,这个科研项目主要想通过模拟睡眠缺失的情景,采用非药物、非浸入式的物理治疗技术(rTMS),改善睡眠缺失对脑功能影响的项目。
怎么测试?许毅说,参与项目的志愿者,需保持24-48小时不睡眠的状态(视个人情况而定),在项目开始前和结束后采集血液和唾液,在研究过程中,志愿者需要佩戴脑电监护设备,每隔6小时或12小时,填写量表和完成心理学相关软件的测试工作。同时,在保持不睡眠的时间段里,工作人员将每隔12小时对志愿者进行一次物理干预治疗(rTMS经颅磁刺激治疗)。
中国近四成的人被失眠困扰,通过实验寻找安全的物理干预疗法
“睡眠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大问题。在我们国家,有近40%人群被失眠所困扰。在浙大一院精神卫生中心,一年近十万的门诊量里,因睡眠问题前来就诊的患者占了门诊量的30%,这个数字是很可观的。”
正因为失眠病人越来越多,在前期做了大量准备的情况下,作为rTMS(经颅磁刺激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主编,2016年底,许毅就推出了rTMS睡眠剥夺实验。
“我们的目的,是找出因为失眠导致的短暂神经功能紊乱,在什么部位、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疗最好。在正式推出这个实验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包括实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我们要对志愿者负责。前期实验结果已经证明rTMS应用于失眠患者的治疗是有效的,我们要扩大样本量,找出规律,形成科学的依据,以便未来更好地为失眠患者服务,所以才有了这次的志愿者正式招募。”
许毅说,“等这次实验结束后,我们将加快进度,尽快完成这个研究,形成论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把好的治疗经验和方法推广到国际医学舞台,同时,一旦数据掌握丰富,将尽快推到临床,造福更多失眠患者。”
2003年,许毅从英国引进经颅磁治疗仪,开始将rTMS应用于睡眠障碍的治疗。“人为什么会失眠,是因为管睡眠的大脑区域出现了神经功能下降,要改善睡眠,就要调控这部分的脑功能。rTMS治疗,把磁场导向性引入大脑特定区域,经颅骨引至脑内两三厘米处,可以引发大脑神经细胞的重塑。同时,还能引起脑神经营养因子的增长。当神经细胞修复后,神经连接正常,脑功能也就恢复正常了。”诊治过程中,许主任发现,使用rTMS的核心技术是如何精准定位。“要针对性治疗,势必要找到精准的点位。那么如何找到这个脑区,找准定位,这个技术是很难的,我们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掌握了这个核心技术。”
熬夜24小时的亲历者说:报名48小时实验的,我敬他是个英雄
在这次招募前,项目组在浙大找了10位学生志愿者进行了熬夜测试,考虑到安全性,项目组只让他们熬夜24小时。
这24小时里,志愿者在实验室的房间内活动,除了不许睡觉,还不许喝咖啡、浓茶以及抽烟等刺激神经的东西,其他想做什么都可以。
全程被监控的熬夜是啥感觉?记者采访了其中一位志愿者王成晨。
“我本身也是学医的,对这个研究项目很感兴趣,决定参与尝试一下。实验的前两天,我睡得饱饱的。上周六早上8点,我到了实验室,先抽血,留唾液样本,填写了一些量表,在电脑上完成一些测试,然后开始该干吗干吗。每隔6个小时,我会做一次rTMS刺激,分别在早上9点、下午3点、晚上9点、凌晨3点,每次大概5分钟的样子。”
“整个过程其实挺简单的,看看书,看看电影,时间过得也还挺快的。最难熬的应该是凌晨四五点钟,特别想睡觉,跟我一起的一个同学,没注意就秒睡,还打起了呼噜,一旁的医护人员发现得早,马上把他叫醒了。至于网上很多网友担心的安全问题,我觉得不用太担心,全程有医护人员在一旁,如果有任何不舒服,随时可以退出。”
“来之前觉得这个熬夜简单的,熬夜嘛,谁都会。但这个实验中的熬夜还是不一样。不能喝任何提神的东西,不能抽烟,也不能做刺激神经的剧烈运动,还是有点难熬的。我觉得我最多再撑12个小时,那些报名48小时实验的,我敬他是个英雄,哈哈。”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