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制度”直译成英文闹乌龙?讲好中国故事不容易
【导读】面对新时代,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日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首届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翻译与传播研讨会,海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研讨。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结合多年工作中的“中翻英”案例指出,如果不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具体语境有所洞察,光是字面上的直接转码往往可能造成误读、歧义或谬错,不利于向海外准确生动推介中国形象。进一步构建和传播中国的话语体系,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国文化和国情,促进中国在全球舞台发挥重要作用,是外语翻译界面临的重要任务。经作者审定,现将现场发言整理摘编如下:
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从“翻译世界”转向“翻译中国”的背景下,外语教育、研究和翻译专业需展示自已的时代担当。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在大部分情况下,中国人学习外语,学习外国的新技术新理念,把外国的各类作品翻译成中文。今后,作为一个学习大国,中国还要继续“翻译世界”。
然而,一个历史任务随着中国成为新兴大国出现了,这就是需要更多地“翻译中国”。外语人对于构建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具有天然的优势,我们了解外语,从而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我们必须利用好这种优势,积极参与解决中国在发展起来后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什么中国发展得不错,但有时对外传达时,外国人听不懂或不理解。
构建、翻译和传播中国的对外话语体系,必须实现跨学科研究,走产学研结合道路。我们可能要长期面对的现实挑战是,世界并不总是不理解中国,这里有历史的因素、有文化差异等。
外语在构建话语体系里的重要性在于,在中文没有成为世界第一大语言前提下,英文及其他外文的传播作用巨大。我们的外文表述必须做到外国受众听得懂,看得明白。而中文基于几千年文明史和特有的话语体系,博大精深,翻译不好对方不但听不懂,看不明白,甚至产生误解。
在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中,绝不是字对字的转换,而是字里行间包含的文化信息传递。
比如,有人曾把政府工作报告里“养老保险制度”翻译成old-age insurance system,美国人看了后误认为,中国人退休后没有退休金,需要自己到商业市场上选购商业保险来养老。问题出在中文表述不够精确,而翻译在理解上和英文表述用词的选择上也不够精准。尽管这里的中文字面是保险,但不能用 insurance,而要说old-age pension systems。
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需要先了解清楚什么是国际流行话语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次涉及中国时,哪些词汇和表述有什么特定含义,否则容易导致外国受众误解我们。
比如,中国干部、群众路线、国家通讯社等流行的英语表述都不是我们中文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不利于我们传播真正的原本含义。有人把“群众路线”翻译成mass line,西方人看做是空洞政治口号;当年有人把“总路线”翻译成General Line,西方读者理解为中国有位名叫莱茵的将军;把“国家通讯社”翻译成state news agency,在西方新闻话语体系里有宣传口舌不可信的意思。
还需要注意到文化认知的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经常导致误解,中文里一些脍炙人口的表述,甚至很形象的说法,不少西方人理解不了。
比如说中国的改革一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难度加大了。但英国人直译成英文,跋涉深水deep water zone,意味着陷入深渊,成功脱身的可能性极小,容易造成歧义。
一个“站起来、富起来、正在强起来”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外语研究深入了解流行的国际话语体系,通过对外翻译来构建和传播中国的话语体系,是外语界面临的现实任务。
话语体系研究和构建是一个跨学科、多领域、高层次的时代课题。如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拓展知识面,力争在新时代国际交流中发挥潜能,彰显才华,需要各行各业对外交流人员的协作学习。
作者:黄友义(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