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餐可“人脸识别”、免费享受三甲医院远程医疗服务……如今的养老服务点既“智能”又“实惠”
靠着“人脸识别”就可取餐、在养老服务中心远程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在今天下午举行的上海市政协2018年末委员视察活动中,委员们纷纷为近一年上海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创新探索“点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吴乾渝还透露了上海在养老领域的最新计划,明年将建设认知症早期评估体系,对表现出认知症病症的老年人提前判断、干预,让更多老年人避免成为重度认知症患者,提高人们的晚年生活质量。
老人们取餐可“人脸识别”
今天的活动中,委员们分别前往北新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以及仙逸小区惠老家园体验馆考察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实施情况。这两个养老服务点均位于长宁区,该区去年底入选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区,长宁区的探索也将为其他区的养老服务提供可靠经验。
如今的养老服务特别“智能”,这是不少委员们的普遍感受。今年6月才刚刚竣工的北新泾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将各类“智慧元件”统统嵌在了这个约1000平方米的空间内。餐厅里统一安装上了“明厨亮灶”,老人们对于后厨情况一目了然。餐厅还做到了“人脸识别”取餐,既便捷又高效。步入老人们的起居室,他们的床垫也科技感十足,可以实时监控、记录老人们的心跳、血压等身体数据。老人们的子女只要下载对应的移动软件就可实时掌握老人的身体情况。一旦在远端发现数据异常,他们可以直接联系护理人员进行应急处置。此外,这些智能床垫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护理要求上升、下降,十分适合喘息式养老服务。
物业公司转型探索养老服务市场
物业,在不少企业看来是个吃力不讨好的行业。仅仅依靠管理费用,许多物业企业都面临着入不敷出的局面。而在仙逸小区的惠老家园体验馆,委员们看到了在全市率先探索的“物业+养老”模式。小区原来的物业办公室经改造升级成为了嵌入式养老服务点,建立起了“惠老家园”,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助餐、睦邻、日照、长照等多功能服务。这种由物业办公室转为养老服务点的方式,主要是应对市中心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现状,帮助人们过上可以“原居养老”的幸福晚年。
市政协委员何琳建议,政府未来可以考虑将养老服务中心作为房地产开发商必须建造的配套项目放入房地产开发计划中。她进一步指出,希望这样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主要面向社区,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养老服务的水平与质量,避免因过度市场化而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弹性养老成为人们的更高追求
过去一年,上海在养老服务领域不断创新探索,长护险就是其中之一。截至今年10月底,2018年长护险基金已支付的服务费用为7.06亿元(不含护理院及其他护理性床位的住院医疗护理费用)。对此,委员们纷纷肯定了上海在养老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时,不少委员对上海的“大城养老”模式还寄予了更高期望,他们希望“上海模式”能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并在未来复制推广至全国其他地区。
市政协委员张玉萍认为,上海还可以引进更多国际上的成熟经验和做法。目前,上海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已超过80万人。张玉萍建议,可以让60岁以上、8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在他们健康状况相对稳定的时候通过社会劳动服务来“积攒”日后享受他人服务的时间。这种以时间换时间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劳动互助共享平台,在如今老龄化严重的社会十分实用。
此外,委员们还谈及了养老舒适度的问题。近年来,人们对于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视,更多的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也纷纷投向这一领域。然而,在养老院的弹性设计方面仍然有许多改进之处。比如,在日本,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来选择吃饭时间。而在上海,由于养老院的时间规定比较严格,不少老人还会有强烈的“约束感”。
文:王嘉旖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钮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