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请上海市委书记唱一首流行歌,你猜他最想唱什么?

2018-11-05信息快讯网

如果请上海市委书记唱一首流行歌,你猜他最想唱什么?-信息快讯网

摄影爱好者老姚,从上世纪90年代初坚持同一角度拍摄陆家嘴,见证了浦东的脱胎换骨。

“吃了一惊,居然这么漂亮!吹着江风,看着美景,不要太舒服!”老姚看着照片感慨。

去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彻底贯通开放。过去灰扑扑的“工业锈带”亮了,老码头、旧仓库纷纷变身创意空间,不同颜色区分出骑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绿化带,如五彩丝带飘飞江畔。

还江于民,让上海人心里很暖。而这只是起点——贯通之后,黄浦江两岸的景观、灯光、公共空间设计,正在进一步优化提升;而另一条母亲河苏州河,也力争在2020年前实现公共空间贯通开放,真正“还河于民”。

“一江一河”之于这座城市,是标识、是客厅,也是品质的象征。这一年,创造“高品质生活”,被上海频频提及,与高质量发展相提并论。当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浓墨重彩提出后,打造品质之城,就是要顺应需求、通向美好。

创造品质,离不开细枝末节,少不了“绣花功夫”。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到,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

以绣花般的耐心、细心、卓越心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工作,正是上海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必须面对的一道城市治理新考题。“抠细节”,由此成为许多城市治理者的日常习惯。

上海市领导常常援引一句歌词:“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城市里的细节,细节中的故事,故事中的温情,往往就是一座超大城市的“诗和远方”。

出自建筑大师邬达克之手的武康大楼,是上海近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之一。但多年来,想要在这幢优秀历史建筑外找到一面不被电线杆、架空线“干扰”的原生态墙面,为大楼拍一张典雅的“素颜”照片,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今,包围武康大楼多时的“黑污染”正在逐步去除——得益于上海加强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今年上海将完成100公里架空线入地和合杆工作。司空见惯的架空线,要落地却牵动方方面面,这件事的顺利推进,正得益于各方的通力协作、精工细作。而与架空线一样,“计划”明确13项重点任务和42个实施项目,覆盖到城市的角角落落、各个领域、所有人群。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推进,这座城市的建筑、街区、公共空间,或“修旧如旧”,或“更新更潮”,并渐渐讲出各自的故事——许多“老弄堂里石库门、梧桐树下老洋房”,修缮之余纷纷贴出二维码,并打开深藏的大门,让人得以一窥究竟、纵览古今;长宁高架桥下的“城市灰空间”、杨浦老小区里差点被遗忘的楼梯转角、奉贤小菜场一侧的微型绿地公园……各式空间,也纷纷借鉴国际高标准的规划理念,以不断更新诠释温度和卓越。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施薇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