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观点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要求太平洋岛国搞私有化,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太平洋岛国之一帕劳群岛,它已与美国订立自由联盟协定,因而并未签署与澳新贸易协定。|视觉中国
堪培拉和惠灵顿对太平洋岛国不合理的贸易政策,将会严重损害双方合作关系,并使该地区更进一步受到域外大国的影响。大洋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差异显著,以2016年为例,巴布亚新几内亚出口了近40亿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气,而汤加最大宗商品出口是农产品,且出口总值仅为1160万美元。这些国家的共同点在于:土地公有制、强调社会资本(而非金融资本),政府资金短缺。
在多数情况下,前两者结合起来可弥补政府财政吃紧造成的社会福利不足。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保障,那么一些大家庭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经济作物以改善生活,或者还可以通过教堂募捐活动筹集学费。虽然这些也不算最理想的方式,但行之有效。
但是,这种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邻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其他一些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如亚洲开发银行等)看来,是一种效率极为低下的传统生产方式。同时,土地公有制被视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主要障碍。尽管外国投资者能够租赁土地,但是由于土地公有,使得外国投资者无法随意购买。因此,堪培拉和威灵顿对太平洋岛国持续施压,要求他们实行开放型经济。
近期,《太平洋紧密经济关系协定》和自由贸易协定逐步实施,标志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努力开始奏效。这两个贸易协定促使太平洋岛国降低澳、新商品的关税,并保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至少能通过一项最惠国条款进入太平洋岛国市场。
可是,这些国家已经享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免关税待遇,因此没有必要再重新加入上述贸易协定。除此之外,他们还担心这些贸易协定会对本国的新兴产业造成影响。另外,与美国订立自由联盟协定的国家(帕劳、马绍尔群岛和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也未签署该协定。
迄今为止,只有规模较小、经济较为脆弱的太平洋岛国签署了这项协议。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份贸易协议还有一个附加条款,要求签约国必须满足澳、新两国季节性的劳工需求,以从事低技能农业劳动。因此,没有签署协议的国家可能无力向外派遣劳工。
然而,堪培拉和惠灵顿继续施压,强烈要求这些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化。在萨摩亚,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向更有利于对外国投资者的方向转变,这一变化引起国内民众的不满,抗议活动此起彼伏。
种种迹象表明这项贸易协议本身就存有问题,也表明整个大洋洲地区的经济和安全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一个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地区,经济发达的邻国还系统性地削弱各岛国的土地所有制,企图以金融资本取代社会资本。同时,逼迫其降低关税,将会耗尽这些国家有限的公共财政,如此一来,会加剧本地区的经济脆弱性,使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并引发混乱。另一方面,这项协议还将这些国家划分为签约国和非签约国,人为地制造了经济裂痕,破化了本地区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兼容性与互补性。
这项协议看似可以提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本地区的主导地位,实则不然。当太平洋岛国经济体被迫开放之后,真正受益的很可能是其他的地区性大国。一旦较为脆弱的岛国经济体降低关税,就有可能对外国贷款持开放态势。这样一来,域外大国甚至有可能获得港口和电信等关键基础设施,从而提高影响力。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的发展援助却毫无竞争力可言。
鉴于此,新西兰新政府已承诺重启太平洋关系。澳大利亚也是时候斟酌自己的作法是否合理,至少应该允许太平洋岛屿经济体按照自身国情,自愿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这样的话,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将会作为重要的区域性市场受益。相反,如果各国被迫加入这些难以运作的贸易体系中,不仅会让这些地区变得更为贫困,最终还会导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地区影响力日渐衰弱。
作者:克利奥·帕斯卡(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
编译:刘琳(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编辑:陆益峰 吴姝
责任编辑:沈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