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风气之先的江南市镇在哪?黄浦江入海口何以是吴淞口?

2018-11-14信息快讯网

开风气之先的江南市镇在哪?黄浦江入海口何以是吴淞口?-信息快讯网

吴淞抗倭炮台遗迹,今上海炮台湾景区

【导读】1843年上海开埠,英、美、法租界全境落在原上海县城北端,为什么宝山却成为上海地区最先受到影响的县份?北四川路、江湾、吴淞、真如、宝山次第繁荣,江湾镇是第一个承受现代化冲击的江南市镇,属于江、浙地区“开风气之先”之列。这样的机遇是如何诞生的?为什么宝山天然就是1930年代成型的“海派文化”之滥觞?

宝山,明代的抗倭前线,清代的海防重镇,既有唐韵古刹,也有宝山烽燧。步入近代,先辈以开埠为机缘,依海带江,立潮头,开风气,领先机。潘光旦、张君劢、张嘉璈、陶行知、丰子恺、陈伯吹,或生斯长斯,或托宝山而展拳脚,乡贤云集,人文荟萃。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抗战御敌,宝山时时都在第一线;现代经济、现代文化、铁路码头、工厂实业、新式教育,宝山分外夺目。

日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史专家李天纲做客行知读书会,解读北上海的“城市之眼、长江之睛”宝山以及宝山背后的海派文化。

整理摘编现场实录如下:

海派文化就是开放、中西融合、具有独创性。比如,什么是“江浦合流”?从地理变化的角度来阐释,黄浦江口不叫浦江口,而叫吴淞口。吴淞口其实原来就是吴淞江的口,永乐二年,上海县境内有一条范家浜窜入吴淞江,把吴淞江切断,吴淞江下游这一段就变成了黄浦,也就是后来的黄浦江,这便成为“江浦合流”。

宝山在雍正二年间设立,从嘉定划出了宝山县,又在吴淞江口树起了一个烽火台,堆土成山,称“宝山”。还有江湾镇,江湾有镇,为什么是江湾镇,而不是浦江镇呢?因为过去的吴淞江在此处拐了一个弯,意味着是吴淞江的湾,而不是黄浦江的湾。“黄浦江”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的,说“黄浦”才对,后面再加一个“江”字多余又不通顺。

由此关系,宝山就变成了一个江海要塞,设立吴淞卫所,就是因为江海之冲,造炮台,就是要守卫吴淞江,为上海而守。鸦片战争时期名将陈化成就牺牲在吴淞口的炮台上,他的庙立在上海,所以,吴淞、宝山、上海的关系十分密切。

虽然宝山是雍正年间建立的新县,但和上海建县前已经是颇为繁荣的上海镇一样,宝山也有很多老镇,在当时的江南地区十分富庶,在宝山建县前,它们归属于嘉定,比如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的称号,在宝山、上海、嘉定这一带都很得认可。这些老镇的江南文化十分发达,西方人带来的商业文化、五方杂处的文化碰撞与上海本地的江南文化融合在一起,成就了上海的海派文化。

开风气之先的江南市镇在哪?黄浦江入海口何以是吴淞口?-信息快讯网

宝山吴淞江口的日出

清朝中叶以后,因为“鸦片战争”而通商,淞沪之间的宝山、吴淞、江湾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化建设也越来越频繁,大家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七省锁钥”“东南第一险要”。章太炎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华民国解》,他说如果建首都不在北京的话,建在哪里?第一个可以选择的是吴淞,他说“东南第一险要”。

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是占据了上海,尤其压住了租界。五口通商以后,中国发展起来的第一个大都市就是上海,上海已经变成了全中国、全亚洲最重要的一个城市。但是它的主体部分是租界占据的,如果要压住租界,从风水和地利上来讲,要在北面把它压住。

1949年以前,上海北面的现代化事业已经建设得初具规模,繁华程度并不亚于租界。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在江湾镇之北建立,今天的闸北电厂还是中国最早的电厂之一,电厂于1918年搬到了吴淞。今天尚在的宝山路,就是从闸北开出一条马路直接进入宝山。东边还有吴淞路,就是在虹口建一条马路直接通到吴淞,宝山路和吴淞路便是这样定义起来。

从江南文化里走出的海派文化,最早的发展就在宝山。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的淞沪铁路,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1876年7月,从天后宫北(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到江湾段通车营业,引起轰动。8月3日,因碾死一名士兵,沿途居民阻止列车继续运行。10月24日,清政府出银28.5万两买下,并于次年10月予以拆毁。1897年盛宣怀重建该路,1898年9月1日通车,全长16千米,设有宝山路、天通庵路、江湾、三民路(三门路)、高境庙、何家湾、蕰藻浜、吴淞、炮台湾9个车站。

1905年的时候,吴淞镇一下子成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最集中的地方,是一个大学园区。起因是马相伯和于右任等人在1905年把新创立的复旦公学从徐家汇搬到了吴淞,一个宝山人叫袁希涛(与弟弟袁希濂、袁希洛并称“三杰”),他们就是吴淞本地人,是清末学制改革的关键人物之一。袁氏和“状元实业家”张謇、淮军名幕僚马相伯等一起办“江苏教育会”,他就努力把清朝洋务练兵空余下来的炮台湾,吴淞镇营房拿来办学校。1890年代,吴淞还有一次“自开埠”运动,相当于清朝的“江湾大上海”计划和“浦东开放开发”。“自开埠”以后,吴淞有了和英租界一样的棋盘状街道和市政,还有一些没做完的一块地皮可以拿出来供给江苏省举办新式高等学校。我们只要列一下高等学校名单,就知道我称之为的“吴淞大学园区”是多么的重要。

开风气之先的江南市镇在哪?黄浦江入海口何以是吴淞口?-信息快讯网

誉为“东方之睛”的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

复旦公学以外,中国公学,1905年在虹口建的,1909年的时候迁到了吴淞。中国公学最有名的学生就是胡适,他在虹口、吴淞都没有好好学习,后来觉得当老师学问不够,上海生源英文不错,就考取了官费到美国去留学了。同济大学,原来是德国人的学校,在法租界辣菲德路,即今天上海理工大学市区校区。德国一战失败后,中国是战胜国,就没收了德侨的资产,同济由江苏省公办。公报后,袁希涛邀请他们到吴淞来办学,同济大学一把给抓过来,成了江苏教育会的好学校。同济大学的医科和工科都很好,叫德文医工学校。这是江苏省的省立,德侨、沪商、上海和江浙的士绅都支持该校,中央政府没给什么钱。还是像黄炎培(省教育司长)这些人,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说服老百姓多交一点税,甚至设了一个屠宰税,上海、宝山、川沙多交一笔杀猪卖肉税,用这个税收来支持吴淞高等教育体系。

同济以外,还办了水产学校,即今天的海洋大学。还有一个是商船学校,后来的海运学院,现在变成了上海海事大学。1923年张君劢(宝山人)办的国立政治大学;1927年颜惠庆(江湾镇人)办的上海医学院,也都在吴淞。袁希涛是地道的宝山人,前清举人,一生志在教育,后来做了民国的教育部长,他对上海高等教育的贡献不可埋没不说。

另一个办教育的江苏人就是黄炎培,川沙人。川沙过去一度也是属于宝山的,黄炎培只愿意在民间兴办教育,不愿意去北京做教育总长,袁世凯是恭恭敬敬地请他的。袁世凯邀请黄炎培出山,“你既然喜欢办教育,弄了那么多的大学,江苏的事情又做得不错,可不可以到北京来做教育总长?”黄炎培说话的口气太厉害了,一句话简直要噎死,他说:不能人人都去当官,外面也要留几个人做做事情。不去,真的没去。不过袁世凯还是很赞赏,说搞不懂江苏人,“与官不做,遇事生风”,给他官不要做,事情来了跑得个快,就是拼命地去做事情,这才有江苏后来那么多学校、研究所。

1905年以后,北京的学制改革自上而下,有钱没钱都是中央出。上海不是,它是自下而上,经费都要民间自筹。民间办事情是难,但做成了效果反而卓著,也能持久。后来蔡元培建中央研究院,研究所都搬到上海来了。十几个所,八九个都在上海,因为在别的地方做不下去。那一代人在吴淞办的学校都很厉害,没有这些学校,民国教育史怎么写?这个学校后来到哪里去了?“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了,宝山这一片就开打了,加上1949年国共内战在吴淞口的争夺战,这一块宝贵的“大学园区”就被炮火毁掉了!

开风气之先的江南市镇在哪?黄浦江入海口何以是吴淞口?-信息快讯网

如今声名显赫的商务印书馆就在宝山路。1907年张元济带领所有商务印书馆的员工,在宝山设立了一个商务城,编译馆做了图书馆,即东方图书馆,其收藏比北京宫廷要多很多,拥有30万册古籍。商务印书馆当时有四五千员工,有印刷所、编译所,老先生、士大夫、读书人也都过来到了此地,边上有学校、有大学、有教堂。商务印书馆正好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出版、杂志、教材、电影、电台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他们把现代技术发展到极致,超过了当时的租界、超过了洋人。

现在,就是应该把海派文化和商务印书馆新式事业联结在一起,中国各种各样新的文化事业,很多全都在商务印书馆做。该馆当时已经深入宝山县境,就在江湾镇的北面,所以海派文化和商务印书馆和宝山有很大的关系。江湾镇,还是1870年代中国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的出发点,1920年代,吴淞、江湾是中国最密集的大学院区,中国最大的跑马场也建在江湾。江湾当时高等院校林立,有一大批可以代表海派精神的仁人志士,马相伯、盛宣怀、张謇、黄炎培、潘光旦、陶行知等等,他们办的教育、实业,对上海、对中国的影响至今仍在。

所以,我是要说海派不单单是商业、是娱乐、是消遣、是消费,它骨子里面有很多很厉害的东西,现代科学、高等教育、先进技术、文化气节、精神,这些被赞美的东西都有,都应该讲到“海派文化”中来。有些人认为上海就是风花雪月,说的就是小资。不是的,没有大资,何来小资?没有“大市民”,就只剩下“小市民”了!海派文化有其铮铮风骨存在于民间社会,这个不能被抹杀。

作者:李天纲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办方供图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