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的当家人,边陲的定盘星——记西藏山南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
他是80后,却被五旬老人尊称为“阿爸”;他坚守的地方一年大雪封山期长达五六个月,靠双脚走出大山、巡逻边境在他嘴里“可舒服了”;他在无人区六天五夜风餐露宿不喊苦,却因女儿的一句“爸爸回来过年”热泪盈眶。
西藏山南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他又在‘吹’”
“去巡边一点都不累,我们用水壶装上水烧开,就着饼子吃着肉,可舒服了!”达娃边说边比划,一脸享受。
听到这话,一同巡边的人一脸“嫌弃”:“他又在‘吹’!”
虽然“吹”着舒服,但其中的艰辛只有当事人才清楚:玉麦很大,有3600多平方公里,巡边时负重20公斤以上,一走就是五六天,脚指甲翻开是常事;不少陡坡70度以上,上去要借助绑在树上的绳索,下去只能屁股着地一点点前挪;遇到下雨天,只能将塑料布铺在地上就地而眠。
这种路,达娃一走就是7年。乡党支部副书记索朗杰布说:“他走这条路,比回家都多。”
“吹”字当头,背后是面对艰辛的乐观。
2011年,达娃到玉麦担任乡长。送他上任的车还没到山顶,就被厚厚的积雪堵住了前进道路,他只能徒步往乡里走。到了乡里看到连接玉麦村两头的是土路,走一趟下来鞋子裤脚全是泥巴,满眼望去全是牛粪。想到小卖部买点吃的,却被告知:除了打火机,所有东西都卖光了。
当时,玉麦已经大雪封山几个月,家家户户的储备物资都快被消耗光了。“一到大雪封山,玉麦几乎是与世隔绝。”玉麦村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说。
“刚到玉麦,我就被老乡长桑杰曲巴与其女儿守边的事迹感动了,决心一定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达娃说。虽然艰苦,但他这一待就是7年多,也从乡长变成了书记。
看牛病,干“牛事”,赢得群众心
因为去牧场多,达娃耳濡目染学会了给牲畜看病。这项看起来不起眼的技能,让他在玉麦迅速打开了局面。
刚到玉麦时,刚三十出头的他并不能赢得乡民的信任。不少人嘀咕:怕不是来镀金的吧?
2012年初,达娃到上级部门参加培训回来后发现,大雪封山致使饲草短缺,不少牲畜死亡。村民白玛次旺家有头牦牛孱弱不堪,一只眼睛竟然被鸟啄了吃。他赶快处理伤口,配药给牛输液,将牛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我从小到大一直放牛,从来没听说过能给牛输液。”村民巴桑说,“达娃一下子折服了所有人。”
有了信任,达娃很快熟悉了乡里情况;有了群众支持,玉麦的工作推动起来又快又好。
建设小康村时,达娃挨家挨户走访聊天,几杯酒下肚,群众搂着他的肩,和盘托出了顾虑:交给施工队也不知道能盖成啥样?
达娃将所有人的需求反映给规划部门,再把图纸拿回村里讲解。遇到大雪封山无法乘车,他就徒步进出,最频繁时一周靠双脚翻山3次。了解清楚后,他把所有人都带到自家房屋将来要建的地方,描绘房屋长宽,门窗离地多高,仓库在哪儿,群众很快同意了拆迁。“别的地方拆迁都要好几个月,我们村开个会就动员起来了,连拆迁保证金都没有动。”索朗杰布说,“我们都说,书记太牛了!”
在达娃任上,玉麦实现了飞速发展:通了路,走出大山变得越来越便捷;装了wifi,家庭旅馆和小卖部都能用微信支付;并入大电网后,乡里彻底告别了蜡烛和油灯照明,夜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2017年,玉麦乡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余元,远超西藏平均水平。
“有群众的地方就有达娃的足迹。”玉麦乡原乡长卓嘎说,“乡里这几年大发展离不开他做的大量工作,我们发自心底地敬佩他。”
“他是我们的‘金达’‘阿爸’”
谁家的孩子在哪儿上学,谁家的劳力在做什么挣钱……这些年,达娃对玉麦的情况了如指掌,群众遇到困难也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
因常年在乡下,不少村民教育子女力不从心。每次到县里,达娃总会把本乡上学的孩子召集起来,请他们吃饭,叮嘱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学校开家长会时,有群众干脆直接喊达娃去。“他是我心中特别棒的大哥哥!”村民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说,“在县里上学时,他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家长。”
“有事找书记,他没有不答应的,很多家里里外外都靠他。”村民那贡说,“他就是我们的‘金达’(当家人)‘阿爸’,有他在我们很放心。”
因为是“阿爸”,群众开起玩笑来也毫不客气。有人说:“你常年在山里跑简直就是铁脚板,我们家刚好缺个放牛的,你干脆到我家打工吧!”听了这话,达娃还挺开心:“他们把我当成了一家人。”
达娃说:“未来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会传承好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好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