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支平均年龄27.2岁的年轻团队奋斗六年,首次揭秘造血干细胞归巢机制。

2018-11-21信息快讯网

这支平均年龄27.2岁的年轻团队奋斗六年,首次揭秘造血干细胞归巢机制。-信息快讯网

▲潘巍峻(右)在斑马鱼房指导学生(本报首席记者许琦敏摄)

回国六年,带领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7.2岁的年轻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揭秘造血干细胞归巢机制。年仅42岁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潘巍峻昨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为青年科学家营造的良好科研环境,这是他成功挑战国际重大科学课题的关键因素之一。曾在美国学习、工作多年的潘巍峻感慨道:“这样的知遇,只有中国才有。”

科研微环境,重塑科研命运

本科打下扎实的化学、数学基础,后又涉足生物学、药学,多重知识背景在潘巍峻身上交叉。2009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时,潘巍峻心生好奇:几乎所有实验都是离开生命体实施的,那么,这些生命大分子在体内活着的时候是怎样工作的呢?

不过,要实现活体观察,实验难度非常大,谁来支持潘巍峻“闯一闯”?就在这时,他的硕士、博士学位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院士递来了橄榄枝。

2010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创新2020”工程。经历了从2000年开始的一轮打破沉寂的飞跃,上海的生命科学研究开始迈入向世界前沿挺进的新阶段。

作为上海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领头羊,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需要充满理想与闯劲的年轻科学家。潘巍峻未曾想到,自己回国建立实验室的过程如此顺利:尚在美国的他开列了一份实验室能力清单,2012年7月回国时,这些仪器已经到位,两名研究生也已招收入学……

六年来,宽松的考核、稳定的经费支持,让潘巍峻几乎没有后顾之忧,他只需一心扑在研究上。“这样的知遇,只有中国才有。”他说,在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微环境”中,他重塑了自己的科研路途——不再延续美国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方向,开始闯荡活体观测分子生命现象的学科前沿。

这支平均年龄27.2岁的年轻团队奋斗六年,首次揭秘造血干细胞归巢机制。-信息快讯网

▲潘巍峻研究员及其核心研究团队,后排从左向右为此项研究成果的共同第一作者李美、李丹彤、薛文志(中科院供图)

为了观察斑马鱼胚胎中造血干细胞的行为,潘巍峻几乎用遍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所有性能最好的显微镜。得益于院内大型先进实验设备的共享平台,他几乎不用走出大院,就能用到最适合的科研仪器。

201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四类机构改革,进一步为科研松绑,营造有利于冲击世界科技前沿的科研环境。潘巍峻的课题又适时获得中国科学院细胞命运可塑性先导专项的支持。“这是一枚布局在肿瘤微环境的基础研究棋子。作为源头创新,将对今后的研究和疾病干预,乃至健康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作为该先导专项领衔人,李林对此寄予厚望。

自己研发仪器,做最好的科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或许只有回国,才能有今天的发现。”潘巍峻为自己当年的决定感到庆幸。

观察造血干细胞在活体内的行为,想法看似简单,但实现起来难度非常大。实验设备必须能像卫星俯瞰地面一样具有宏观观测能力,同时,还要能深入细致地以微米级精度,连续十几个小时观测细胞行为。

“我们试遍了所有显微镜,最后使用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是蔡司公司在中国最高配置的显微镜。”潘巍峻说,即使这样仍然不够,当他们需要重建造血干细胞归巢血管的三维精细结构时,不得不对这台最高配置的显微镜再次进行软件和硬件升级。

他打了一个比方,这就好像在战场上,如果用的都是对方提供的武器,显然在关键战役中无法取胜,只有拥有自己研制的秘密武器,才可能出奇制胜。

为此,去年初,潘巍峻与中国科学院苏州医学工程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发微小模式动物高速分选及三维活体成像系统。利用这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设备,未来科学家能对斑马鱼这样的模式动物进行遗传筛选、药物筛选,实现长时程、高分辨、高通量的活体成像,并进行图形识别。

“在这次造血干细胞活体成像的探索中,为了值守实验获得的数据,几位研究生连续几天24小时三班倒,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潘巍峻说,每三四十秒就产生35幅高清图像、五六分钟就完成8至12个胚胎成像,如果能拥有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仪器,将可进一步提高效率,为更复杂的活体观测打下基础。

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自然》杂志资深编辑娜塔莉·波特通过视频表示,中国近年来基础研究经费一直在增加,中国的科研实力越来越强。潘巍峻相信,回国后选择的这条挑战前沿的科研之路会越走越顺畅。



作者:许琦敏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张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那些20多岁一事无成的年轻人,后来会怎样?
美国最新研究称:人工智能技术有望提前六年发现阿兹海默症征兆
从“万宝路牛仔”之死到肺癌新研究:每吸50支烟,肺细胞就发生一次DNA突变
巴新:中国抗疟团队 守护巴新人健康
小伙触电后成“文盲”,上海康复团队找到常规手段难发现的受损脑区
癌细胞的坦白书:“我”不是一下子变坏的!
向这位82岁的中国女科学家致敬!今年她获颁“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一开口秀五种语言征服全场
造血干细胞如何找到自己的“家”?《自然》凌晨发表:上海“90”后科研团队获得造血干细胞在体归巢新发现
人类何时走出太阳系?数学家夏志宏:做科学不能太功利,但中国教育过分重视知识和技巧了
新闻客户端信息生态指数2018年10月榜:商业网站新闻客户端生态有所改善  
定向爆破癌细胞,“治癌神器”核心部件圆满实现国产化
百多个团队作家签约AI出版,AI讲故事能力超过妈妈,什么才不会被AI替代?
把所有的爱给了病人、学生与先生,92岁的我国妇科肿瘤学先驱张惜阴教授走了
哈佛干细胞专家论文造假导致行业倒退十年,整整一代年轻的研究人员遭受毁灭性打击
最新!美德宣布癌症疫苗大获成功,癌细胞已扩散也可痊愈!
驶向地球最深点——马里亚纳海沟!上海海洋大学西湖大学联合海试与科考团队出征!
更愿向初进学域的年轻学生传达治学的基本原则|陈尚君《濠上漫与》
被羁押的弟弟要捐“造血干细胞”给哥哥救命,这个求情理由检察官接受了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30条”,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