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首次普查百条小河水质
上海首次对100条小河的水质进行了大规模调查,相关结果已经出炉,并将于今天在网上公布,接受公众监督。相关人士透露,中小河道已成为本市、乃至全国环保行动的一大重点。上海将为每条黑臭小河量身定制“调理药方”,而获取并连年跟踪小河的水质数据正是这一大规模治理行动的基础。
虽不及威尼斯,但上海仍够得上“水乡”名号,特别是市郊,河网密布。但由于现代生活对天然河道的直接依赖越来越少,本地水网水系中的“毛细血管”——中小河道,近年来少人关注。据权威推测,上海全市约有河道2.6万余条,其中绝大部分是小河,90%以上甚至都无法在地图上标出。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付融冰表示,大体上,本市中小河道存在管理不到位、水质渐渐变差、黑臭逐年增加的情况。
不久前由国务院公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在2017年底之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力争消除劣Ⅴ类水体的战略目标。而在今年早些时候,市委书记韩正也在上海“两会”上宣布,小河治理将是上海新一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一个重中之重。
此前,环境监测部门定期对本市40多条大江大河进行水质监测,包括长江、黄浦江、苏州河、淀山湖、漕河泾港等,牵头主持这项工作的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魏化军表示,据他所知,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也从来没有针对小河展开过成规模的水质调查。此次本市抽查的100条小河,相关名单是应市民申请、再由专家论证确定的。魏化军说,遴选的标准,侧重于挑选水质较差、观感不佳的河道。根据记者事先得到的监测结果,100条小河中,黑臭率达到24%;而10条水质优良、达到Ⅲ类水标准的河道,也全都是经过整治、水质明显得到恢复的。可以说,将于今天在市环境监测中心官网(www.semc.com.cn)上公布水质数据的河道,虽不能代表上海水质的整体状况,却有助于将来的水污染治理和公众监督。
魏化军表示,这次公布的数据已有初步的分析结论:24条黑臭小河的主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市政放江、农业面源以及畜禽养殖等五大类,其中畜禽养殖与农业面源污染占一半,两成是由工业污染所致。10条经过治理修复的河道中,5条位于中心城区,水质已达到可饮用标准,但水环境非常脆弱。
上海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上海市清洁水行动计划》正在制定中,新一轮水环境治理的号角已经吹响。本市计划按照“一河一策”的设计,对每条黑臭河道量身定制治理方案,由相关区镇落实。针对五大类污染源,本市也将采取有力措施。
相应地,对于100条小河的水质,上海将按国家规范的要求,进行连续、常态化的监测,以跟踪治理进度,并防止污染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