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家之外,城市人向往怎样的“第三空间”?
如今,在日益发展的城市空间里,人们对于家和办公室之外的“第三空间”有了更多需求。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当代城市精神的塑造意义何在?日前,“城市梦游季”主题活动在沪启动,两周时间内,多位不同行业嘉宾从设计、空间、智能到未来生活和办公,展开跨界对话,探讨不同城市、空间对人的影响。
眼下,高节奏的城市生活常常让人陷入”忙、茫、盲“的状态,“人们在公共空间寻求的不仅是社交的场域,更有可能是独处的空间,工作、社交、发呆、停歇、娱乐,公共空间承担的功能变多了。所谓家与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空间,与前二者之间的边界变得非常模糊,它既是家的延展,也可能是工作场所的延展,是工作、生活、休闲三种功能的融合。”補時文娱综合体创始人张庆红说,当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日益模糊,“extra space”(额外空间)便成了人们心理的空间供给,空间变身一个容器,好的空间不应是“干”的,而是“湿”的,是有温度的。
“从格子间到联合办公的混杂空间,实际上是为城市中原本没有交集的人创造了在空间重聚碰撞的机会。类似老厂房更新案例中诞生的创意园区、联合办公空间,吸引的往往是相似气质的创意人才,但在过去的工作和生活场景中,他们没有机会相遇。”上海大悦城副总监樊子英,曾做过八号桥的城市更新改造,他认为“把对的人集合在一起”,或许就会做成更有趣的事。
在城市新兴商业体中,“街区”概念盛行,商场中不再是一个个“格子间”般的封闭商铺,而是将空间打散,让人们有机会在漫步中邂逅富有个性的品牌。“日本有个概念叫office in mall,将办公室搬入商场,其实是把一个品牌的产品设计、图纸,产品背后的设计过程,直接呈现在来来往往的消费者面前,这是对空间很有创意的改造和展示。”樊子英说。
不难发现,许多新开业商场中,实体书店成为标配,这些书店不单单承担销售图书功能,更多成为文化空间和休闲场所。“为什么一家书店要和一个共享办公品牌联手合作?”建投书局店长谢重澄说,书店不仅卖书,更希望为来到书店这一空间的读者提供思考的场合,空间运营的下一步是让空间成为传播、解读、体验、转化信息的媒介。
比如,以人物传记为特色的建投书局不断探索书店空间形态的弹性。“未来,书店是可以体现‘天涯若比邻’这个特性的。”策划此次城市梦游季的建投书局华东区负责人李璐说,建投书局在布局文化空间品牌、出版策划优秀人物传记、完善自身内容IP开发外,将孵化出更多极具市场价值的优质产品,从内容+功能+体验三个维度深挖客户价值,探索与城市多业态的跨界融合,以线上线下的文化体验打造市民的“文化管家”。
谢重澄向记者展示了一叠厚厚的书单,这50份书单来自建投书局官方微信号每周推出的“JIC周末书单”——每期五本书,一个社会议题,从2016年到2018年,3年的时间,积攒了上百份原创书单。此外,在梦游者书店的“梦中解局”区域,建投书店公司文化IP项目“书目治疗师”线下体验展览中,李健、史航、桑格格、蒋方舟、六神磊磊、马伯庸等文化名人纷纷化身“书目治疗师”,为数十种都市病症提供诊疗书单,书店也玩出了创意。
记者:许旸
编辑制作: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建投书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