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双簧管、筚篥、管子都来自同一家族?笙管合奏背后还有如此奥秘
西方交响乐的双簧管、中国民间乐的唢呐、泰国宫廷乐的“Pi Nai”、韩国的筚篥……都出自于同一家族谱系——复合簧管乐器。11月28日至12月2日,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0余位专家、学者和表演者将齐聚上海音乐学院,探讨丝绸之路上复合簧管乐器的演变和文化交融。
“西域传入中国的复合簧管乐器中,中国民众最熟悉的就是唢呐和管子。而复合簧管乐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沿途各国都广泛使用。这些乐器带来的文化变迁,以及古老乐器如何在当代继续生存、发展,都是中外学者最关注的问题。”上海音乐学院亚欧音乐研究中心主任萧梅表示。
“复合簧管乐器大致可以和人们熟悉的双簧管相类比。”会上最年轻的“90后”学者刘祥焜介绍,由于簧片可有两片、四片、六片甚至八片之多,因此称之为复合簧管乐器。其声音洪亮、色彩鲜明,广泛存在于从北非、东非、中东至欧亚大陆两端以及东南亚岛屿的世俗活动和宗教仪式中。
同为“管子”,沿着地理的丝路、历史的丝路、现实的丝路,复合簧管类乐器也演化出音色、形制不一的丰富个性,主要分锥形和柱形两种。最早的柱形复合簧管乐器在古埃及、古希腊时期就有图像资料留存,以竹子、芦苇为材料。音色低沉浑厚,较多用于室内,也适用于宗教仪式。而锥形复合簧管乐器直到6世纪的萨珊波斯王朝时期才出现。学界推断或因自然界缺乏锥形原料,锥形乐器必须对整块木头车削,工艺要求较高。但锥形复合簧管乐器喇叭口更大、气势雄浑、音色高亢嘹亮,因此后来在室外庆典仪仗中发扬光大。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张振涛表示,结合历史文献、图像学和实地考察,小小簧片能透视出广袤的文化融合图景。如中国北方乡村礼乐中的主奏乐器,圆融了来自西域的唢呐、管子与本土乐器笙。唢呐管子领奏,中国笙竽定律。中外并置的组合既不乱华,也不排外。相互唱和体现了传统配器的音色韵味,也显示了丝路文化的接受和包容。
“丝绸之路上的乐器变迁,表明了全球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不止在当下发生,也将继续穿越国界,推动人类共同体的长远发展。”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民间乐器研究小组主席吉萨·贾妮珍说。
11月30日晚,来自辽宁复州鼓乐和新疆鼓吹乐的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将领衔带来《一根管子贯通丝路——丝绸之路上的复合簧管乐器专场音乐会》。汉族的仪式曲牌与各民族的“异域风情”激荡交融,将为复合簧管类乐器的研究与表演带来发展新契机。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