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上,面对施工期不足,人生地不熟……这群汉子用什么方法实现“名列前茅”?
做好援建项目是援藏工作的核心任务。从我们江孜联络小组援建的两年半情况来看,江孜联络小组在援藏项目建设中,坚持软硬兼顾抓进度、不折不扣抓质量、围绕中心抓带动、挂图作战抓销号和底线不破抓规范等“五个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在《2018年上半年上海援藏项目实施情况报告》中这样评价江孜项目的推进——“在日喀则市18个县区名列前茅”。
每周一小时,确保三件事
入乡先问俗。2016年进入江孜,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研摸底工作,我们渐渐捋清了援建项目的环境背景。从自然背景来看,藏区气候决定了江孜适合基建项目施工的时间只有半年,甚至更短。雪域高原是高寒之地,一年当中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相差较大。就江孜而言,每年10月中旬左右,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稳定低于5℃即进入冬季施工期。每年5月初,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高于5℃即解除冬季施工。为了免除因为冬季施工需要的保温高成本,一般不在冬季施工,所以施工期最多也就半年左右。
从人文背景来看,这里一个普通项目建设周期也与内地存在较大差异,不少建设单位存在拖工期的现象。从援建工作本身的背景来看,从第八批援藏开始,派出单位每年都必须安排代表团进藏指导;从2017开始援藏项目每年都要考核项目进度、资金拨付和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这些新要求让从前援建项目三年一个周期的做法难以为继。
在充分认清上述情况后,江孜联络小组把援建项目的推进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
首先,把援建项目推进月度例会调整为周例会,并且请县发改委、住建局、财政局、项目办参加。每次周例会1个小时,会议主要做三件事——本周推进情况交流、下周推进安排说明、碰到困难现场研究解决。改成周例会,保证了对职能部门的及时提醒,努力做到周周有进度,大大改进了干部作风,与此同时,也保证了项目信息及时沟通,努力做到快速有反应,避免了问题积压在一个方面,及时有效地对项目中产生的疑难杂症进行及时会诊。
为了在停工令前抓紧推进项目进展,争取在11月底之前,完成绝大部分援建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就把10月15日至11月15日设置为“援建项目竣工验收主题冲刺月”。其中10月15日—10月31日为初验冲刺阶段,11月1日—11月15日为终验冲刺阶段。截至目前,江孜联络小组2016-2018年41个援建项目中28个项目已竣工,10个项目已完成结算备案等工作,具备审计条件。2018年20个项目全部开工,其中13个项目已竣工,开工率100%,竣工率已达65%,项目进展在上海援藏各小组中排名第一。为服务援建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主线,迎接12月国家发改委对对口支援援建工作的考核,又把11月15日—12月15日设置为“援建项目带动效益主题冲刺月”。每周例会围绕每个项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展开,必要时到项目现场或者建设部门,研究援藏资金、援建项目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带动成效的显现。
念好“四字诀”,练好“绣花功”
近三年的援建,梳理出了江孜联络小组推进援建项目的常态措施。只有念好“预”“借”“催”“帮”这一“四字诀”,才能用绣花的功夫整体推进援建项目。
先说说“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工作,朝前赶、留余地,都是常理,援建工作更是如此。比如,通过总结2016年项目推进的教训,2017年11月初,就对初步确定的2018年的项目展开了前期工作,利用冬季时间,把立项、设计,甚至招投标的准备工作做起来。等到4月上海正式通知项目确定,便迅速展开立项批复和招投标工作,确保今年的项目,特别是基建项目在4月底、5月初先后开工。再比如,考虑到每年6月份江孜雨季的实际,在基建项目地勘、划线开工之际,就在周例会上和现场踏看时,要求制定施工时间表,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基坑、基槽的还土回填工作,防止塌方。还有,为了防止到10月份停工令下达的时候,基建项目用水泥的部分没有完工而影响项目进度,今年从9月初开始,就反复强调倒排工期、备工备料,按照下停工令较早的2016年10月15日为底线,后墙不倒,制定施工计划,确保了今年所有基建项目在10月31日下停工令之前全部完成了用水泥部分的施工。
再说说“借”。江孜联络小组尽管兄弟同心,但是,只有6个人,而且只有书敏和王振同志相对熟悉项目建设的现状,让大家不得不思考如何借梯登高、整合资源。比如,借领导力,高位推进。援建工作也是受援地工作,要在当地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进行。于是先后召开援建项目领导小组会议4次,并邀请县委白玛书记、杨军县长参加项目推进会。有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县发改、住建、财政、项目办等职能部门参加推进会也就顺理成章。再如,借联络组聘请的第三方监理公司、审计公司力,专业推进。今年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聘请了第三方监理公司、审计公司,巡回指导推进项目建设。大家从一开始就提高认识,除了联络组安排的,还主动邀请相关人员就项目推进、资料完善、资金拨付等进行检查指导,等于请了专业顾问。又比如,借县职能部门之力,本土推进。尽管江孜联络小组在进藏之初就发愿,“做江孜人创江孜业谋江孜福”,但是,毕竟人生地不熟,在具体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当地很多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大家都不熟悉。所以,除了红河谷园区以外,其他每一个援建项目都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承接建设,与江孜联络小组形成合力,在协调地方关系、克服相关困难、处理具体问题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加快了项目进程。
第三说说“催”。主要采取了经常催、现场催和重点催等办法。经常催,就是把月度例会改为每周例会,频率提高了4倍。每次开会,坚持开短会,每周五下午5点30分开会,6点30分准时结束。现场催,就是针对基建项目,大家坚持一有功夫跑工地、会议间隙跑工地、下乡兼顾跑工地,把腿勤的功夫下足。重点催,就是对进展很慢的项目部门,适时到部门去和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同志专题研究推进项目进度,寻找加快项目进度的方法和途径。
最后说说“帮”。援建项目建设,需要各方的配合。某一个方面碰到实际困难的时候,大家都坚持永远站在勇于面对、积极寻找解决之策的位置,共同想方设法。比如,每周推进例会,就是和县发改委、住建局、财政局、项目办共同召开的现场会,任何问题都可以拿到会上研究。再如,推进过程中需要协调的问题就及时出手。个别项目现场出现指挥不力等现象,也及时帮助与施工公司老总等协调。施工中遇到材料价格大涨、工程量太小造成成本太高等问题,也及时通过县发改委、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门,与县相关项目整合资源,放大规模,降低成本。
正是凭着上述因地制宜的好方法,上海援藏江孜小组的干部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上海速度”,让一个又一个援建项目,在江孜这片雪域高原上落地生根。
作者:王高安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朱辉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