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谦2013年为禹会村遗址题词。
第二点,禹会遗址和文献记载能不能加以对应。这首先是怎么看待文献记载的问题。《左传》上讲,“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尚书》《诗经》也有关于禹的记载。而且我还注意到,武王灭商以后,急急忙忙分封了很多国家,其中特别追思先圣王,如《史记·周本纪》所言,把他们的后代加以分封,神农之后封于焦,黄帝之后封于祝,尧之后封于蓟,还有舜之后封于陈,禹之后封于杞。
从这个史料上来看,至少商代晚期和西周是相信禹的存在的。还应提到的是西周中晚期的遂公盨,明确记载了禹平水土的事迹。过去,因为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思潮,把许多古代文献否定了,使得我们变得非常谨慎,对古代文献总感觉不太敢用。正如我前面所说,对于文献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加以分析、研究,合理利用,一概排斥怀疑不可取。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个记载就应是可信的。
禹会村遗址既然叫禹会,是不是文献记载中“禹会诸侯”的地方呢?这要看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有没有契合之处。
先看文献中的大禹时代,那是尧、舜、禹禅让的时代,也是邦国联盟的时代。从仰韶文化晚期以来,社会发生重大转型,此时这些地区已经迈入了早期文明的门槛。禹当政的时候,治理淮河,在涂山召开了一个各路诸侯都参加的盟会,没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这是顺理成章、极有可能的。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件,过去只见于文献记载,现在通过考古发现和发掘知道此事件应该有真实的背景,禹会村遗址可能与此有密切的关系。
看看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我们就会清楚这个事件的意义。盟会加强了部落之间密切的联合、文化的融合、感情的加深,为夏王朝广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摘自《问学之路:考古学人访谈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作者:李伯谦 李新伟
编辑:朱自奋
责任编辑:朱自奋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