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门到悟出门道,36年间,朱祥明凭着巧思巧手,主持建造了数十座地标性园林景观,遍布上海、香港、大阪、圣彼得堡等国内外名城。
“设计方案,纠结反复;驻守工地,辛苦劳累;因地调整方案,繁琐折腾……但看到那么多人欢天喜地畅游其中,一切都值了。”朱祥明说,在园林营造中,设计是把双刃剑,用得好,造福生活和生态,园林越长越好;用不好,就是人类和环境的负累,“风景园林设计师要静下心,认真、真诚地打磨方案,秉承一颗匠心;除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艺术修养外,还要有颗责任心,作品才经得起检验。”
泡在现场做方案,为原始大树“让路”
距离市中心最近的浦江郊野公园自去年开园以来,游客一直络绎不绝。这是本市首批试点建设的七座郊野公园之一。这种融合了生产、生活、生态,兼具农业科技、科普教育、文化体验、旅游休闲等功能的农场型郊野公园,在上海乃至全国都属首创。但朱祥明从十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这类公园,为营造城市生态空间拓展出路,给后续开发建设提供了不少“金点子”。
2014年,浦江郊野公园设计之初,朱祥明和团队就坚持根据地块原有涵养林、生态片林的性质和状况,分别设计修复方案。“在整体恢复环境基础上,我们还特别划定生态保育区,营造了很多动物栖息地和生态廊道。”在朱祥明的图纸上,郊野公园不仅是都市人亲近自然、享受慢时光的休闲空间,更是小动物栖息地、无数种植物的根之所在。如今,浦江郊野公园成群的拍客追逐着鸥鹭纷飞,便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体生动的体现之一。
每次设计建造前,朱祥明都会反复勘察现场,找周边居民和未来服务群体调研,咨询需求。设计东方绿舟时,他观察总结10岁女儿的课余活动,还到学校与中小学生交流,倾听孩子们的期待。“这是上海首次专门建造一个供孩子们玩耍、学习、锻炼、接近自然的大型场地,空间布局、色彩搭配、植物配置、地面铺装、建筑个性、安全设施、科普知识融入等都充分考虑了孩子的需求和方便。”朱祥明说,孩子们沿着智慧大道跑下来,路两侧的中外著名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雕塑,就认得差不多了。
让园林业融入城市更新大趋势中
随着生态建设推进,上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8平方米,市民对良好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用于建设园林绿地的空间越来越有限。园林景观业如何成长?朱祥明的答案是:融入城市更新升级的大势,通过与城市规划、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协同并进,参与塑造、提升城市特色空间,改善城市品质。
2015年底,有近80年历史的襄阳公园闭园更新改造,除了更新内部道路和景观设施,改造还打掉公园围墙,换了墙跟的灌木绿篱,清除视线障碍,将公园绿色空间和城市公共空间连为一体,市民从外围道路经过,就能感受公园的美好生态和闲适氛围。朱祥明分析,这种相互融合的理念为公园附近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和颜值加分不少。
新贯通的黄浦江两岸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绿化、城市生态绿道、街角口袋公园、世博文化公园……朱祥明深切感受城市脉动,参与其中,用园林语言传承城市气质,优化生态,为市民设计更多可以进入其间、互动体验的绿色空间。
作者:本报记者 李静
编辑:孙欣祺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