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可辛:我对电影永远都有一种情怀,但周迅会把这种情怀放得更大
摄影师Wenjei Cheng镜头下的周迅
【导读】周迅首部影像回忆《周迅·自在人间》近日由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汇聚周迅从影27年来,一部分点点滴滴和成长的碎片。这些碎片有小部分熟悉她的观众知晓的细节,而大部分都是鲜为人知的故事。
全书分为“生活的周迅”和“演员的周迅”两部分,内含六位摄影师姜成皓、Wenjei Cheng(郑文絜)、高原、叶锦添、斯特凡·塞德那欧(Stephane Sednaoui)和彼得·林德伯格(Peter Lindbergh)珍贵的摄影作品,近300张摄影师私藏照片独家曝光;圈中20多位师友共同发声;导演陈国富作序,著名摄影师、设计师夏永康操刀设计。
这仿佛是一部回忆录,又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总之,借助这本书诞生的过程,她又仿佛重新活过一遍。
经出版方授权,本文选摘书中陈可辛谈周迅的章节。
她很真实,但不够狠
陈可辛
我是在香港的电影节上看到的《苏州河》。
当时,内地的许多女演员还会有一些地方色彩的感觉,第五代第六代的电影也比较乡土,但《苏州河》很不一样,周迅给我的感觉是她能够被放在任何一个城市,巴黎,伦敦,纽约,都可以。
在《如果·爱》里,她和几个香港演员搭戏,丝毫没有违和感。
摄影师高原镜头下的周迅
这是因为她的个性吧。当时我问了一些人,都觉得周迅跟当时的内地演员很不一样:很多事情她都不太care(在乎),很像现在我们对90后的感觉。但你认识了她之后,发现并不是这样。她只是对于工作机会、对功利的东西,不太care,不会刻意地去讨好导演,没有那么着急的感觉。
我不是因为声音选中的周迅,但我很喜欢听她唱歌,虽然不是专业的,却唱得很有感觉,就和她演戏一样。
拍摄间隙,她很喜欢聊天。她还是比较文艺青年,比较天真。像我年轻时候拍戏的感觉。我对电影永远都有一种情怀,但周迅会把这种情怀放得更大,对拍戏、杀青这些,都很在意。《如果·爱》可能是周迅第一部比较大的商业片,所以生活会因此改变。她一直很抗拒明星这个东西,但我关机的时候就提醒过她:你是没法避免去当明星的,会有当明星的利益,也会有当明星的麻烦,这不是你说了算的事情,你自己要好好去准备,要知道后面会怎么样。
并不是说我预料这个戏会大卖,而是我知道无论卖或不卖,它都是一个明星的作品。她抗拒它,但我们也看到她后面还是一步一步往明星这条路走了,这不是个人的意愿可以操控的。
内地电影的氛围,可能因为很多人是科班出来,觉得电影是艺术。但这个电影艺术之外,它也是一个商业、一个工业。今天,这里其实是全世界最商业的地方,但大家永远都在说我们是艺术。
这么多年,她还是坚持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天真的状态。但我觉得,生活不是这样的。你只是逃避而已。你要面对现实,不可能独善其身。
摄影师姜成皓镜头下的周迅
这次合作《你好,之华》,我觉得周迅很放松,不会在一些东西上特别较劲,能接受意见了。我知道她一开始是有一些顾虑的,有一些关键的东西,她不是很同意或者很理解。我懂她的焦虑,所以准备好了给她多一点意见。我跟她说,如果你有什么问题,就给我打电话。结果她一直没有打。导演说的东西,她都拍下来了。
《你好,之华》这个戏,我的角色是比较退后一步的。岩井俊二导演有他的风格。我是去沟通一些价值观上的东西,跟周迅、杜江去聊夫妻关系、爱情和婚姻的区别,其实跟表演无关。而且,因为是一个日本导演,有一套他的价值观,我就需要在中间去帮他们平衡那些不一样的东西。去帮助演员理解,帮助他们放开自己。
我来内地已经算是晚的。香港电影大部分都是类型片,是抽离的,所以那些导演可以用内地的场景拍武侠片,或用这个市场拍警匪片。但我是拍人文电影的,爱情片也好,喜剧片也好,拍这些都需要接地气。不接地气我的电影就没有灵魂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做那些别人没做的事情。
拍《如果·爱》时,我还没觉得在接地气上需要很大努力,编剧是香港的,要写内地的感觉也没有很忐忑。反而这几年很辛苦,更难了。以前不同年代的人价值观的分歧没有那么大,现在90后和更年轻一代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等,很多东西,太不一样了。
所有东西变得年轻化是全世界的趋势,到处都缺少成熟的角色。好莱坞都没什么爱情片了,全是超级英雄戏,很多大明星也只是在里面演一些怪物、反派。
摄影师Wenjei Cheng镜头下的周迅
作者:陈可辛
编辑:范昕
责任编辑:范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