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年|劳模班的岁月

2018-12-11信息快讯网

正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时,那些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商场店铺勤勉工作的劳模们并没有想到,他们的人生即将发生改变。

1992年,全国总工会在中组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原中国工运学院)创办了劳模本科班,从优秀工人中选拔干部,培养跨世纪后备人才。这意味着,来自基层一线的劳动模范有了免费读大学的机会。

26年,607名劳模本科班学员,607个非凡的人生。走进大学课堂,劳模们获得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开启了一扇通往崭新人生的大门。

追寻劳模班走过的年年岁岁,感受劳模精神与时俱进的光彩与力量。

2017年11月25日,正值北京的深秋。有着68年建校历史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园里,秋色正浓。红色的枫叶、黄色的银杏、绿色的松柏,缀满枝头的柿子,这一切都让回到母校的贾向东怀念起读书的时光。

这趟回北京,他是受邀参加纪念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举办劳模本科教育25周年研讨会的。想到能见到劳模班历届校友,与老师促膝而谈,一向沉稳的他激动了好几天。

“我们1992年入学时,是个很特殊的群体,班里的同学来自17个省(区、市),年龄最大的38岁,最小的21岁……”会议室正中的大屏幕上,已经54岁的劳模班首届学员胡建明淡妆长发,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

胡建明,进入劳模班的时候,还是一名纺织女工,现在已是湖南省株洲市总工会副主席;贾向东,从普通的一线技术工人,成长为山西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一幅幅劳模前辈的老照片,一个个决定劳模班走向的转折点,一个个通过学习获得淬炼的励志故事,深深吸引着2017级劳模班班长张鹏。

4年的大学生活,改变着劳模学员的生命轨迹。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学弟学妹:时代需要劳模,需要劳模精神。劳模要与时俱进,劳模精神要代代传扬。

“我要上大学!”

1992年5月的一天,湖南株洲麻纺厂工会主席找到了织布挡车工胡建明。

“小胡,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市总工会要推荐你到北京上大学!前提是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成人高考,只要达到为劳模生专划的分数线就能录取。”工会主席语调轻快,满脸笑容。

胡建明低头捡着工装上的线头,半天没吭声。

“我高中毕业10年了,工作以后就没摸过书本,我怕……考不上。”胡建明嗫嚅着。

工会主席沉吟半晌后拍板:“给你三个月假期,上个补习班。你是劳模,这点考试难不倒你!”

胡建明张了张嘴,心里既温暖又忐忑:“谢谢主席,我一定努力!”

交接了工作,胡建明一头扎进了书本里。26年后的今天,她依然记得当时拼命学习的日子,“每天除了吃饭就是背书、做题,有时半夜突然惊醒,脑子里全是英文单词。”

当年,湖南省为参加成人高考的劳模设置了专门的考场,两个教室,坐了40多人。最后,胡建明和其他8个人跨过了分数线,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1992年8月31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教育部、中组部特批,中国工运学院(现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迎来了48名首届劳模本科班学员,他们将在这里进行为期四年的脱产学习。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新长征突击手……当时,站在来自各行各业的劳模同学中间,胡建明觉得自己这个纺织系统劳模很不起眼。

与自信张扬的大学生不同,劳模学员们走进课堂后显得有些紧张和局促。由于长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大部分学员文化底子薄,英文、数学成了他们最头疼的科目。也正因此,劳模们特别珍惜学习机会,拿出“劳模精神”啃起了书本。

在课堂上学习英语语法、计算机应用、工会知识;抱着书籍走在绿树成荫的校园里;金秋时节出现在课桌上的三俩个柿子……在胡建明记忆里,住在3号学生宿舍楼的日子充满了“象牙塔”里的无忧无虑。

当胡建明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时,一些劳模进入了全国总工会获批开设的“预科班”——由中国工运学院组织集中补习高中文化课,在考试合格后,直接安排进入劳模本科班学习。

1996年,全国总工会组织部“免除劳模班入学考试”的申请获得教育部批复。自此,凡符合入学条件的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由省(区、市)工会推荐,全国总工会组织部审定,报教育部批准后,“可免试进入中国工运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

如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全国唯一坚持举办劳模本科班的学校。

“关爱劳模,不仅要有鲜花和荣誉,更要为他们提供‘充电’的机会。”全国总工会的态度很明确。

一年年春华秋实,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日渐成熟,吸纳着各行各业的劳模,包括农民工。

2009年新年,焊工贾向东收到一封信,落款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他心里一阵慌乱,深吸一口气,轻轻展开信纸——“贾向东同学:你已被我院社会工作专业(高中起点本科)录取……”简单三行字,这位出身农民工的劳动模范反复读了很多遍。

“我要上大学了!”贾向东笑出了声。

“象牙塔”里的日子

胡建明入学那年,张鹏正在部队当汽车兵,贾向东还是一个农村娃。

参与改革开放、当选劳动模范、免费上大学……彼时的张鹏和贾向东,绝想不到这些“高大上”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2017年3月,45岁的张鹏成为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的一名大学生。

铁质的上下床铺、清爽的碎花窗帘、独立卫生间、书桌书架、台灯电脑,还有窗外操场上传来拍打篮球的“砰砰声”……步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天起,张鹏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迟到20多年的大学梦实现了”。

张鹏出生在辽宁铁岭一个小镇,从小父母离异,早早便辍学养家。1990年入伍当兵;1994年离开部队后,他拿着仅有的1.8万元退役津贴创业,从洗车工到服务员,从卖掉房子购买第一台校车,到成立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家校车车队;从组建爱心车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到抢险救灾、照顾孤寡老人、资助贫困学生、免费接送高考生……依靠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张鹏,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着“爱与温暖”。

生活富裕了,“上大学”的念头又开始在他心中萌动。

2016年的一天,张鹏的劳模朋友兴奋地告诉他:自己要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读书了。

“我能去吗?”张鹏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找到了辽宁省总工会领导。

“你是全国劳动模范,绝对符合条件。”领导爽快地答应了。

申请入学的过程十分顺利。在通过了入学程序后,张鹏如愿以偿拿到了盖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招生办公室”红色公章的录取通知书。

少年时坎坷,青年时拼搏,中年时读书……张鹏觉得自己的日子越过越美。

入学第一天,班主任就给张鹏安排了一份“要职”——2017级劳模班班长。“张班长”很称职,放下行李,就开始张罗着帮即将同窗四年的劳模同学搬行李,布置宿舍,带着大家参观校园。

“又可以结交新朋友了,而且全都是各行业的精英!”在张鹏眼里,大学生活充满了新奇。

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工会法、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应用、中国工运史、世界工运史、大学英语……每堂课,身材魁梧的张鹏都坐在第一排。“给我们授课的都是学院的‘大牌教师’,一定要抢个好位子。”

每开一门新课,张鹏还会做一件事——拉着授课老师在黑板前合影,然后把照片上传到个人QQ空间,作为永久纪念。“即便以后年纪大了,我都不会忘记为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他觉得,这是对老师最好的尊重。

为适应劳模特点,学校有针对性地规划了课程设置:40门课程涉及通用素质能力、专业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三个板块,致力于使学员在掌握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之上,在工会与工会工作、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企业管理与相关法律、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企业文化等领域能够有所专长。

结合课堂教学需要,学校还开设了“第二课堂”——定期组织劳模学员到实践基地、厂矿企业、基层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学习,组织劳模大讲堂、党员知识竞赛,组织劳模学员参加大国工匠与国家创新发展论坛、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活动,不断扩展着劳模学员们的视野。

毕业22年的胡建明觉得,4年的劳模班学习给她的人生画出了一条分水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头脑里想的东西不一样了。”

一个崭新的开始

1993年,胡建明第一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这年的金秋十月,劳模班学员幸运地参与了一项重要工作——为中国工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服务。

站在万人大礼堂里,胡建明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会干部、著名劳模和一线职工。

“工会工作怎么干”“全国职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大家谈论的话题,为以往“只顾埋头纺织”的胡建明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同时她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工会的作为和工人阶级的力量。

1996年,胡建明大学毕业了。“离开校门的那一刻,不是学习生涯的结束,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带着班主任的这句临别赠言,怀揣中组部《关于确认中国工运学院劳模本科班毕业生干部身份问题的批复》,胡建明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那一年,国有企业效益普遍下滑,许多国有企业开始了新一轮改革。其中,也包括株洲市麻纺厂。

胡建明被叫到了株洲市总工会主席的办公室。“小胡,市总需要工会专业人才,你这四年学到的工会学知识正好可以派上用场。不如,来市总工作吧!”主席笑盈盈地看着胡建明。

批编制、调档案、办手续……胡建明说,自己就这样懵懂地成为了一名工会干部。

她工作的第一个部门是研究室,负责信息采集和数据统计。为了写好信息简报,胡建明每天坐公交车到各厂走访,“看看改制中职工权益有什么新情况,企业工会工作有什么新亮点”。一年后,她“用脚底板”踩出的简报,在全国工会系统名列前茅。

每年汇总统计数据,正是株洲最冷的冬季。当时,株洲市总工会只有一台286电脑。胡建明在劳模班学会的电脑知识正好派上了用场。她每天脚下垫着电暖炉,手边放着电话机,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整天。几千个数据,一点一点抠,遇到统计误差,就挨个给基层工会打电话。

“统计数据应该反映工会工作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基层单位,如果我们的数错了,汇总到全国总工会,可能就会对相关判断与决策形成误导。”胡建明觉得,自己的方法虽然笨拙,做的事情却很有意义。

胡建明的工作得到了株洲市总工会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很快,她当上了研究室副主任,女工部部长,帮扶中心主任,市总工会副主席。

年纪阅历在增长,胡建明“拼命三娘”的工作劲头丝毫不减——2002年4月,在全省创办首家工会女职工周末学校,2010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女职工培训示范学校;2003年,建立株洲市总工会职工维权帮扶中心,消除帮扶盲点;2012年,成立首家劳模技术创新工作室,建立“株洲工匠”人才库,设立职工科技创新进步奖……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每一项工作,胡建明都拼尽全力做到最好,用自己的不懈努力做实了“娘家人”的称号。

从“师傅”到“主席”

2016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胡建明把贾向东请到株洲“做客”。株洲市的主要媒体报道了当时的“盛况”:4月26日,株洲市2016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事迹巡回报告活动启动式在市委礼堂举行。启动仪式特别邀请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六届执委、山西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焊接技能大师贾向东作优秀事迹报告。作为一线职工中技能成才的典型代表,贾向东被誉为焊接技术领域的“焊武帝”。

坐在讲台中央,面对数百听众,贾向东沉稳地推了推眼镜,娓娓道来:“我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家在山西省天镇县的一个农村。一个偶然的机会,刚满19岁的我以农民学徒工的身份,走进了山西电建二公司,当了一名焊工……”

23岁获得山西省第二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接工种第一名;24岁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5岁成为山西省生产技能A级专家,火电建设专家组组长;27岁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贾向东讲述着如何用一把焊枪,“焊”出一条令同龄人艳羡的成长之路。

不过,站在卧虎藏龙的劳模群体中,他觉得自己“只能拿到70分”。

“我最崇拜包起帆,那才是‘彪悍的人生’。”2013年7月,在全国总工会机关举行的“中国梦·劳动美”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贾向东见到了“大名鼎鼎”的包起帆。

连续5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2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次获得国家发明奖,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5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6次摘得日内瓦等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做过码头装卸工、机修工,担任过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市政府参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院长……

包起帆的传奇经历让贾向东屏住了呼吸。全国劳模是技术工人的最高荣誉,顶着这个光环,贾向东觉得自己需要更努力,才能配得上这份荣耀。

事实上,从劳模班毕业后,贾向东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名一线焊工,成长为山西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当有人笑着喊出“贾主席”的时候,他会不好意思地使劲摇头,“还是贾师傅听着顺耳。”

35岁的贾向东确实已经是很多人的“师傅”。受邀为大大小小的技能比武当技术指导或裁判,前往各地技校传授焊接经验,这些经历让他认识了不少年轻同行,拜师学艺的人也蜂拥而至。不过,他不轻易收徒弟,“万一品行不好,影响‘劳模’这块金字招牌可不行”。

但贾向东看见特别喜欢学技术、刻苦练技术的年轻人就心软。

有一年,贾向东为内蒙古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授课,有个小伙子课后抓住他问个不停。此后几年,只要是贾向东的课,这个小伙子每堂必到。学院老师告诉他,小伙子是请假听课,晚上还要在学院里练到大半夜才走。好心的老师特意为他提供了临时住所。

小伙子叫赵波波,后来成为了贾向东的徒弟。今年,他摘得了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工选拔赛内蒙古自治区赛区第一名。

2018年10月25日晚,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排了一次特殊的“课外辅导”——2017级、2018级劳模本科班全体学员、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及校友代表欢聚一堂,共话中国工会十七大。课堂上,张鹏又见到了比自己年轻十几岁的“师兄”贾向东。

彼时,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在北京召开,其中有12位代表来自劳模班,贾向东当选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七届执委会主席团委员。

“请你谈谈上学的体会”“上学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改变”……面对在读劳模们的提问,腼腆的贾向东抿了抿嘴唇:“多学一点知识,多做一些贡献,让人生不断发光发热。”

中南海回信

对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的学员来说,2018年的“五一”因为一封特殊的回信而值得终生铭记。

4月30日傍晚,胡建明习惯性打开电视锁定央视的《新闻联播》,然后走进厨房准备碗筷。“建明,快看,电视里在讲你们劳模班!”丈夫兴奋地喊道。

胡建明奔到电视机前,听到播音员正在播发习近平总书记回信——

“你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如今又在读书深造,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希望你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在各自岗位上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你们的干劲、闯劲、钻劲鼓舞更多的人,激励广大劳动群众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此时,在读的劳模班学员也正激动地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五一”前夕,2017级和2018级劳模班38名学员集体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了他们在读书深造时取得的成绩,表达了争做新时代奋斗者的决心。“没有想到,总书记真的回信了!”作为直接参与者,张鹏激动得脸庞涨红。“这个‘五一’不单是我们劳模班,也是全国劳动者最幸福的‘五一’!”

对他来说,这个“五一”注定了充满光彩:走进全国总工会和央视联合主办的2018年“中国梦·劳动美” “五一”国际劳动节心连心特别节目现场,接受央视采访,上了《新闻联播》……许多葫芦岛人在微信群和朋友圈晒出张鹏参加“五一”活动的视频和照片,大家自豪地说:“张鹏是咱们葫芦岛籍劳模!”

胡建明在1989年当选湖南省纺织系统劳动模范时,只有25岁。也许是一种巧合,在成为株洲市总工会副主席后,胡建明被安排分管劳模工作。这也让她对于劳模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当劳模的时候,劳模精神意味着‘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奉献精神。但如今的劳模,不仅要爱岗敬业、技术一流,更需要有智慧会创新。”6年时间,胡建明与同事们在株洲推动建立了超过100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致力于让劳模精神后继有人。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也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推到了聚光灯下。据统计,劳模班培养的607名学员中,全国劳动模范23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10人,全国人大代表17人,全国党代表11人,还有9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

2018年,改革开放40年,劳模们的生活悄然发生着改变。

胡建明要在退休前抓紧推动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使之真正成为职工成长的“大课堂”、技术创新的“孵化器”、成果转化的“中转站”。“退休前,我还要再推荐几名劳模上大学。”

已经调入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的贾向东,正牵头筹备山西省焊接协会,吸纳焊接工匠、技能大师和高校教师加入,让顶尖焊接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他正式办理了城市户口,并和家人在省会太原拥有了一套精装修的属于自己的家。

张鹏给远在国外读书的女儿写了一封信:“我非常自豪在人生的韶华之年,见证并参与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一粒种子,只有深深地植根于沃土,才能生机无限。女儿,希望你跟老爸一起好好学习,三年以后,咱俩毕业了,一起为国家建设作贡献,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

从退休民警到导游和劳模,开挂的人生,从不畏惧年龄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村庄篇】皇城村的小康路
刚刚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一桩50年未曾落幕的凶杀案:电话就在手边,你,可报了警?
印度计划建第三艘航母,为100%控制印度洋;媒体:第二艘造了10年还没完工呢
【庆祝改革开放40年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中核集团:坚持自主创新 打造“金色名片”
【深读经济】中国40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纪略:大地为证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学校篇】一则食堂公告背后的教育实践
电视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引发观众热烈共鸣
个体命运成长不可能脱离祖国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线丨2035年的中国铁路什么样?
习声回响|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
“兰桂坊之父”盛智文谈改革开放:我了解和信任中国的体制
【数说改革开放40年】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 关键一招》第二集 这个民主很有范儿
已选定4636平方米地块,中国将以超大自建馆方式参加2020年迪拜世博会
新华社述评:40年,极大丰富民族精神内涵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奇迹”有哪些密码?这些书提供了多维度视角
纪录片《浦东传奇》将播,从滩涂到最美天际线,记录仍在进行时的改革发展奇迹
《东方潮——上海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选》首发,这些身边事都是上海首创
从合资合作到一带一路,40年,图说央企开放共赢!
一个劳模生活变化,折射改革开放的40年的成果
“永远比别人多一点”劳模工匠进校园,薪火相继传递工匠精神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