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劳模生活变化,折射改革开放的40年的成果

2018-12-27信息快讯网

一个劳模生活变化,折射改革开放的40年的成果-信息快讯网

曹杨新村街道杏梅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爱琴已经工作了近40年,来自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的她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1981年,20岁的她进入上海市第二十一棉纺厂,成为了一名挡车工。当时恰逢改革开放初期,工资猛涨。她不禁感慨,“在棉纺厂工作的15年里,工资从18块6涨到了600块,翻了近33倍,从原本日常开销都要算计着花到有钱买永芳牌护肤品、开始有了存款,生活真是大变样了”。

一个劳模生活变化,折射改革开放的40年的成果-信息快讯网

▲图为曹杨新村

1988年,她嫁到曹杨四村,一家四口挤在2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厨房、卫生间和另外两户人家共用。那时候没有台盆、没有淋浴,公用空间堆满了各家的水桶洗盆,日常洗漱沐浴都得自己拿水桶接好抬回家。“最难熬的是冬天,常常因为抢不到水龙头、来不及烧水,只能用冷水洗漱”。

后来,普陀区在上海率先进行改革,35户“老虎灶”全部实行租赁承包,很快又迎来了曹杨四村非成套改造的好消息,全体搬迁、拿补贴租房......再次搬回来的时候,她家已经有了独立的厨卫、干净的淋浴房。那是第二次强烈地感受到,改革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好了。

1996年,她从棉纺厂转岗到杏梅园担任书记,做书记的第二年,那些曾经是居委干部收入重要来源的违建、非法经营都按照要求被拆除、关停了。居委会职能有了很大的转变,开始把为居民解决困难和提供服务作为主业了。

党的十八大后,社会管理变成了社会“治理”,对居委会工作的要求更高,不再是简单地走走居民、解决一些邻居间的小矛盾,而是要注重用“1+3+X”治理模式来化解物业纠纷矛盾,创新平台载体和活动形式让居民走出小家、建设“大家”。渐渐的,居委干部的地位也有了明显提升,正式纳入社工编制,有畅通的成长渠道,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了社区工作者队伍,投身于小区的自治共治。

22年社区工作中,几个变化令她记忆很深刻的。

其一是出行。90年代,居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因为没有车棚,居民上下班都是随手一停。楼道里、铁门外,一辆紧挨着一辆停得杂乱不堪。当时朱爱琴找到小区的建设单位——上海印钞厂,在时任厂长的大力支持下,杏梅园有了第一个停车棚。现在,越来越多的居民用上了轿车,近年来小区的改造中合理布局停车位、解决停车难成为最重要的考虑之一。

其二是养老。曹杨的老龄化程度一直在全区算高的。2001年,杏梅园内开设了普陀区第一家社区老年日托所,实行公益收费。日托所内设有厨卫、电视机、血压仪等,老人们在得到工作人员的照料外,还可以和伙伴们打牌聊天。当时,杏梅园还有了街道第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在老年日托所隔壁,老人们配药看诊相当方便。2013年,社区老年助餐点又成立了,行动不便的老人可随时订餐,节假日无休,社区养老越来越人性化了。

其三是文化生活。在过去,看个书只能去书店,电影也难得看,只能在水泥马路上跑一跑来运动。现在的居委会里,社区图书馆、电子琴、象棋、围棋、羽毛球等休闲用品、体育健身器材应有尽有,居民活动室内还配有电视机、笔计本电脑、投影仪、音箱等远程教育设施设备。

朱爱琴表示,改革开放40年,普陀区的社区形态、人群结构、人文生态、工作方式、工作载体、工作队伍都发生了变化。她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对于普陀区的巨大的变化。

记者从12月27日召开的普陀区庆祝改革开放这40年座谈会上获悉,普陀的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0.7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35.66 亿元,增长472倍;区级财政收入从1994年的3.7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08.1亿元,增长28倍。商品销售总额从1982年的4.15亿元增长到2017年1.08万亿元,市场成交额从1982年的0.0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607.9亿元,工业销售产值从1982年的0.8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47亿元。民营企业从1984年的2家增长到今年11月底的48836家。截至今年底,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88.8%,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域经济首要支撑。

一个劳模生活变化,折射改革开放的40年的成果-信息快讯网

▲图为普陀区的沪西工人文化宫,承载了无数普陀市民的记忆

40年来,普陀的籍人口由1982年的55.96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89.55万人,常住人口达到128.23万人。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000多元,相比1978年增长153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4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比1978年提高了整整11岁。全区累计拆除二级旧里以下危旧住房500多万平方米,12万户家庭告别了“蜗居”。居民养老、医保、低保等基本社会保险和救助制度日益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为老服务等条件不断改善。健全四级公共文化配送体系,建成文化普陀云平台,开展苏州河文化艺术节、苏州河书房、苏州河城市龙舟国际邀请赛、上海国际10公里精英赛、全国桥牌公开赛、中国围棋之乡联赛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个劳模生活变化,折射改革开放的40年的成果-信息快讯网

▲图为普陀区的长风公园

40年来,普陀城区面貌实现大提升。昔日拥挤脏乱、隐患丛生的危棚简屋成为历史记忆,一片片整洁敞亮、配套齐全的新式住宅拔地而起;昔日烟囱林立、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成为历史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环境优美、品质高端的商业商务区;昔日喧闹拥堵、私搭乱建的批发市场成为历史记忆,腾出的土地让未来发展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区内命名道路从1991年的105条增加到2017年的177条,道路总长度从166公里增加到243公里。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区内已建成5条轨交线、18个站点,14、15号线将于2019年建成运行。1978年全区仅有3座公园,面积39.93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0.92平方米。40年来先后建设了60余块公园绿地,面积达1391.29万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41平方米,实现了从“一张报”到“一张床”,再到“一间房”的飞跃。昔日又黑又臭的苏州河,经过持续整治,化身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区内中小河道全面消除黑臭,整体水质明显改善。城市建设带来的不仅有更加美丽的市容、更加宜居的环境,还有人们对于区域发展的希望和信心。


作者:祝越 汪荔诚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钮怿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习时报评论员:指引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召开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座谈会
昭示——习近平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创造”
40年·交通 | 伟大梦想召唤奋斗 伟大精神激励前行
头条 | 致敬时代,礼赞巾帼!中国妇女报推出40年40位女性改革人物
40年,六个故事,正能量满满的大师力作
比一比:40年,中国经济的飞跃有多大
【改革先锋国企人①】改革开放试验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袁庚
【地评线】激荡创新潮 改革开放40年的主旋律
黄浦江畔170多年的历史建筑变身中国证券博物馆,李强梁振英刘士余应勇今天来到这里
文汇书单|每周一书:《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
中国海军护航十周年——解读护航 海军护航十年的变与不变
黑广告卷土重来:代孕49万,包生儿子55万,供卵一次2万
卫健委:我国医改各项重点任务稳步推进
改革之景处处新——全国各地坚持高质量发展掠影
中国40年改革开放模式的八大特征
近期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快速推进
外语教育是教育制度中的“特区”,讲讲30年前我亲历的外语教育规划
虹桥商务区10年间,核心区入驻企业超过3000家
以色列前驻华大使马腾:相信中国改革开放有利于世界
改革开放是党的主张与人民要求的统一
《上海文学》65年的故事:有一次,新婚的王安忆拎了一袋喜糖进来
上海打造主题出版高地,让更多人读懂40年砥砺前行中国故事
上海40年优秀文史图书发布,它们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上海40年20部优秀文史纪录片,用镜头记录城市面貌巨变
上海首创的“老年福祉产品应用推广基地”今天启用,颐养天年的理想场景是这样
2018年的最后时刻,请向这位英雄告别!
解码40年来中国城市治理的“密钥”,藏在这套丛书中
“百名红通人员”、外逃13年的犯罪嫌疑人王清伟回国投案
【地评线】跨越40年,2019年的车开过来了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