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一词是怎么来的?

2018-12-13信息快讯网

“南京大屠杀”一词是怎么来的?-信息快讯网

汪思梦没有直译原报道的英文标题“南京的暴行”,而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使用了“南京大屠杀目击记”的标题

今天,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在南京举行。

在古都金陵,17处遇难同胞纪念碑、丛葬地,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同步举行悼念仪式。

在中国,北京,沈阳,旅顺,抚顺,哈尔滨,上海,盐城,福州,延安,台儿庄,信阳,芷江,东莞,腾冲等全国抗战类纪念馆所在地同步举行公祭……

在海外,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逾百家家社团先后举行和平集会……

如今,提到“南京大屠杀”,大家很快能明白指的是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底,侵华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实施的40多天惨绝人寰的屠杀和焚烧、强奸、抢掠等暴行。

这个词已经成为被中外史学界、新闻界、司法界、外交界、军事界等广泛应用与认定的专业术语。

那么,“南京大屠杀”一词是这么来的?是谁先用起来的?

时间回溯到1938年,2月18日,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的美国人乔治·费奇,离开了已成地狱的南京城,准备经上海取道香港,然后回美国。他将约翰·马吉拍摄的记录日军暴行的胶片秘密缝藏在大衣里,冒险带到上海。

“南京大屠杀”一词是怎么来的?-信息快讯网

美国人乔治?费奇,曾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干事

3月1日到达香港的当天,他立刻应广东省政府主席吴铁城的邀请,做了“日本兵在南京”的演讲,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当时各国驻广州的外交使节,包括纳粹德国驻广州的外加使节,都倾听了费奇的演讲。费奇的演讲引发了极大的震动。

香港的英文《南华早报》随即对乔治·费奇的演讲做了报道,并于1938年3月16日,以题为“南京的暴行”,副题为“美国目击者进行讲述入侵者的放荡,屠杀解除武装的中国人”的方式进行刊登。报道内容分为五个小段,分别是“难民之死”“凄惨的场景”“掠夺和防火”“强奸妇女”“奇怪的海报”,揭露了几个月前,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暴行。英文《南华早报》的这篇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报道很快被中国抗战地区的多家报纸翻译转载。其中就有一个汉口出版的新闻半月刊——《世界展望》。1938年4月5日,《世界展望》第3期上刊登了“汪思梦”翻译的稿件——“南京大屠杀目击记”汪思梦没有直译原报道的英文标题“南京的暴行”,而是根据原文的内容,使用了“南京大屠杀目击记”的标题。刊登这篇题“南京大屠杀目击记”的《世界展望》,可能是至今发现的最早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的报刊。

《世界展望》使用“南京大屠杀目击记”的标题,也是中文新闻媒体第一次使用“南京大屠杀”一词,意义重大。只可惜,《世界展望》发行量不大,当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时间又过去了七年。1945年抗战胜利,那年11月25日,上海《申报》刊登了一篇以“南京大屠杀罪行将公布”为题的文章。《申报》可是发行量大、传播面广的媒体,因而“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很快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不久,在东京“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引用“南京大屠杀”一词作为篇章题目。

“南京大屠杀”一词是怎么来的?-信息快讯网

松井石根在东京接受审判

在南京“国防部宣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书中,多次使用“南京大屠杀”作为判词。

“南京大屠杀”一词终于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被中外史学界、新闻界、外交界、司法界、军事界和社会各界广泛应用和认定的专业术语。这个词,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与罪恶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内容来源:经盛鸿,《紫金草》丛书;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叶志明

租来的房子当“内部房源”卖,骗了亲朋1000多万
李强调研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海未来的信息化蓝图是这样的……
“不忘历史 共铸和平”系列新书首发 5套12本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中日关系的新书与读者见面
冯双白:电影《芳华》里的舞蹈,抓取了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情绪
南京:以创新重塑城市气质
公祭日|日军逼来,谁守南京?竟无人做声!当年民国军政会究竟发生了啥?
5年,14个版,文汇报这样纪念国家公祭日
看湖州小城镇如何要“面子”又要“里子”
文汇记忆 | 他犯的这个错误,后来被认为是导致81年前南京守军溃散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2018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中国那些事儿】奥斯卡奖得主拍摄南京大屠杀纪录片:西方应更多了解这段黑暗历史
同曦俱乐部谴责上海球迷现场喊出南京大屠杀侮辱性口号,上海男篮已官方回应
这大概是爱情最好的样子:那些年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信
爷爷,我多想陪着您在今天的南京走一走 | 约翰·马吉祖孙摄影展开展
以涉及南京大屠杀的侮辱性言语谩骂他人,涉案男子被浦东警方依法行政拘留5日
揭开南京大屠杀最原始真相,他率团队走遍全球主编72卷4000万字史料集
震撼150秒!40年,中国人就是这样干出来的!
美丽乡村·四川建设村:“穷窝”大变样 好日子是“建设”出来的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乡镇篇】江苏沙集:一条网线带来的巨变
廊下老人聚新屋看直播,感慨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2014-2025 dbsqp.com